傑內古城建立於公元800年左右,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於遊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在古代,傑內是繁華的商業中心,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築聞名於伊斯蘭世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現在它是一座富有珍貴曆史文化價值的城市。它建造在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禦性的小島上,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遊牧人城鎮廷巴克圖有500千米。碧綠的巴尼河緩緩流過市區。市內溝渠縱橫,小橋臥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築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鬱鬱蔥蔥的芒果樹、棕櫚樹、香蕉果叢中。鮮花繁茂、芳草如茵,向人們展現出一派熱帶水鄉澤國的城市景象。
於13世紀建立的馬裏帝國吞並了一度曾以黃金出口貿易聞名於撒哈拉地區,後被入侵的穆拉比特人征服的加納王國。從9世紀或10世紀開始,傑內城在黃金貿易以及蘇丹地區其他商品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1世紀,從穆拉比特王國分離出來的一部分移民在當今城市的位置上建立了統治。1300年,由於國王皈依了伊斯蘭教政權,從而建立了伊斯蘭教帝國。從此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原始的黑人文化在這裏發展起來。傑內城與了黑非洲、馬格裏布以及歐洲之間都有貿易往來。它和廷巴克圖相互聯係,並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同時,它也是伊斯蘭教的傳播中心。15世紀和16世紀是傑內城的繁榮發展時期。16世紀末,該帝國在外敵的不斷入侵下衰敗了。
傑內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於沒有任何村莊的平原中部,處在尼日爾河泛濫時也不能淹沒的地方。大清真寺占據了集市廣場。寬窄不一的砂石街巷蜿蜒向兩大廣場延伸。占地20萬平方米,由防護城牆圍擋的11個街區形成了自然的城市模式。傑內古城建築風格統一,是蘇丹建築藝術的代表。用灰泥塗抹的搗實黏土塊是這些氣候幹旱國家的常用建築材料。畫有裝飾的壁柱,護牆使建築立麵及其互不相連的通道精細別致。
廷巴克圖的清真寺
第二個千年伊始,廷巴克圖作為駝駱商隊的中轉站,在西非屹立起來。隨著商貿的繁榮,它不斷發展,並以伊斯蘭學術研究中心享譽穆斯林世界。它是一座大學城,吸引了遠遠近近的學者。它的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清真寺。這些清真寺向世人炫耀著財富,炫耀著自己在穆斯林城市中佼佼者的地位。那裏的清真寺在土製建築中即使算不上全世界最好的,也絕對稱得上是非洲最精致的榜樣。
廷巴克圖擁有三座黏土構成的清真寺,大清真寺最著名。大清真寺始建於1325年,經過多次擴建,形成著名的伊斯蘭建築群。大清真寺包括三座內院和兩座宣禮塔,其中一座宣禮塔是市內最高建築。
市區的另一座著名建築斯科爾清真寺建於14世紀末期。寺內也聳立著裝飾精巧的宣禮塔,祈禱大廳呈方形。16世紀,這裏是伊斯蘭教學者論道、深造的地方。院內北側的房屋是清真寺作為高等學府時的教學場所。
第三座大寺是西迪葉海亞寺,它也十分重要。西迪葉海亞寺建於1440年前後,1939年法國人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它的建築材料是一種“石頭”(其實是一種黏土,人們稱之為“廷巴克圖石頭”),因此它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土建清真寺。
雖然三座清真寺的平麵圖各有特色,但有些方麵是相同的。它們都具有清真寺的基本特點:壁龕、尖塔,以及一個門窗朝著院子的祈禱大殿。斯科爾寺與大清真寺的建築風格呈現“薩赫勒式”的特點,即都具有泥撐牆和平頂。兩寺向外突出的固定式腳手架也別具特色,它們專供人們每年攀登上去維修,通常是往多層的尖塔上抹泥。無論斯科爾寺還是大清真寺,它們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泥磚,既有用模具製成的長方形磚,也有用手工粗製的管狀磚和牛球形磚。一層層壘磚的是石匠,雖然他們主要是與泥打交道,但當地人還是叫他們“石匠”。奴隸製廢除以前,還有奴隸幫工,他們在工頭的監視下用柳條筐運送黏土、用葫蘆運水。建塔的時候,石匠們在泥磚砌的內芯上抹一層保護泥,並用抹子抹得溜光。從原則上講,時不時的雨水會衝掉這一層保護泥,但內芯仍然是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