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世界文明奇跡(8)(1 / 3)

阿波美城是西非海岸以販賣奴隸而繁榮一時的古阿波美王國的首都。相傳距阿波美城80千米外的阿拉達王國有一位王子,率領隨從篡奪了王位之後攻打下阿波美部落,並建立了一個新王國,取名為“阿波美”,意思是“建立在敵人肚子上的城”,從此開始了兩百多年的阿波美王朝的統治。阿波美地區在曆史上與“象牙海岸”、“黃金海岸”並列稱為“奴隸海岸”。

1645年,阿波美王國建造了第一座王宮,18世紀中葉,成為西非最龐大的奴隸貿易中心。由於在種族、語言和文化上的強大凝聚力,加上等級森嚴的社會組織以及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王國曾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穩定與繁榮,其間通過不斷掠奪土地和奴隸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在阿加賈國王統治時期,阿波美王國征服了西非港口奎達赫,隨後這裏變成了阿波美王國宮廷壟斷的奴隸貿易中心。葡萄牙的奴隸販子用大炮,槍支交換奴隸,每門大炮可以換21個婦女或15個男子。阿波美王宮至今仍保存著這種大炮。20世紀初,貝寧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阿波美王國滅亡。當時執政的貝漢律王逃出阿波美城,客死他鄉。

阿波美王宮

自1695~1900年,一共有12位國王統治這個國家,每一個國王都在位於首都的皇家園林內修建了自己的豪華王宮。幾世紀以後,園林內存有大量的各式建築、公用設施、壁畫、雕塑,還有大量極為精美的浮雕。大量的使用陶製浮雕,是大多數宮殿的正門建築的主要特色,對於一個沒有文獻記載的社會,這些浮雕充當了重要的曆史檔案。它們記載了阿波美王國曆史上的重要事件,美化了當時的戰爭,鼓吹了王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儀式、民間傳說。從浮雕的展示可以看出阿波美王國軍事上的強盛是與國內的女戰士的浴血奮戰分不開的,她們與男戰士一樣英勇無畏,浮雕上還顯示了許多象征國王性格的神話圖案。博物館還展示了國王蓋佐曾經使用過的禦座,其椅腳擱置在4塊鍍銀的頭蓋骨上,用傳統的織物鑲飾,其圖案描述了阿波美的曆史和戰神雕像。此外還有鐵製的墓碑,碑文讚揚了先人們的豐功偉績。1892年,為了抗拒法國人的占領,當時的阿波美國王柏罕下令將王宮在內的許多建築燒毀。珍寶宮是少數幾座幸免於火災的王宮之一,它內部作為記載當時風俗民情的曆史檔案——陶製浮雕保存完好。這一點彌足珍貴。

阿波美城中心保留著阿波美王國的一處王宮遺址,但麵積僅約0.4千方千米。除了阿卡巴皇帝建了一處單獨的宮殿之外,其餘的各位皇帝都把皇宮建在同一城牆之內。阿波美王國統治者因為考慮到與原來宮殿的搭配,故而在建築造型、空間組織、材料選用等方麵十分相似:土坯砌成外牆,茅草覆蓋屋頂,木材製成門窗。大王宮區內,每座建築物都有自己的圍牆,圍牆內形成兩個相通的院落。外院主要用來舉行禮儀活動及閱兵儀式,內院一個用於儲藏物品,一個是國王和王後起居的院落。

今天,在宮殿庭院裏每年仍然舉行一次祭祀先王的隆重典禮,並持續數個晚上。每天晚上,在現任國王的主持下,那些在阿波美曾經輝煌過的名人後裔歡聚一堂。祭祀典禮盛況空前,鼓聲激越,歌聲嘹亮。身穿白色衣衫的舞蹈家舞姿輕盈,時隱時現。麵對此情此景,人們,比若看到了早已仙逝的國王們飄然而至,並和著音樂的節拍與眾人一起翩翩起舞。在先王們返回人間之前,人們先舉行斬牛祭祖的儀式。從前,是用活人做祭品;現在,當地人用公牛取代了活人。“因為這些公牛和人一樣”,他們向外來參觀者解釋說,“人們把活牛拴在廣場上,然後麵對牛群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最後全部斬殺掉。當它們的靈魂遁入天堂後,又會重新複活,並向先王們票報,人間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美味佳肴,正期待著他們的光臨。”

保護王宮

由於1984年的颶風的襲擊,以及環境惡化引發的侵蝕,使阿波美皇宮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波爾蒂科宮、格萊萊皇帝的陵墓等建築損失慘重。刻有浮雕的陶牆裸露在惡劣的天氣下,遭受著白蟻的吞噬,以至於變得十分脆弱,在雨季則更容易損壞。為了更好地保護阿波美皇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自1984年以來,幾項修複工程取得了有效進展。1993年意大利、法國和美國有關人員參觀了阿波美皇宮之後,蓋蒂保護組織的一個委員會開始對皇宮的浮雕進行修複。此項工程曆時四年,原來裝飾格萊萊宮的56幅浮雕中的50幅被重新定位。1994年,因對遺址的保護遇到了種種障礙,世界遺產委員會呼籲其他國家和組織提供幫助。當年,一項工程在非洲博物館保護組織的啟動下得以進行。貝寧政府與其合作,召集了一大批研究建築史料和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在意大利外交部和國際遺產中心的資助下,曆經三年的研究,彙集成長達2500頁的自1731年至今的文獻資料。文獻已彙編成冊,付諸印刷,並由貝寧的圖書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