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建築
凱魯萬是伊斯蘭教紀元最初幾個世紀的文化以及伊夫裏吉亞文化的有力見證。凱魯萬的穆斯林傳統建築影響了這個城市的空間布局。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已成為無價的曆史遺產。凱魯萬的麥地那區周圍築有3000米長的石頭城牆,其南門和北門由一條橫跨城市,穿越眾多露天市場的交通要道相連接。在占地0.54平方千米的麥地那區域內,這條幹道的兩邊是由通衢和死巷組成的密集交錯的道路網。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塗牆的城市景觀,這些房屋的外牆立麵處理嚴謹,其曆史可向上追溯300年。許多項塔露在一片平頂房屋之上。在一些可追溯到伊斯蘭教紀元開始時期,曆史悠久的建築古跡中有著名奧克巴清真寺和“三大門”清真寺。奧克巴清真寺是伊斯蘭教以及世界建築傑作中最重要的古跡之一。它已成為馬格裏布地區一些清真寺建造的標準,其裝飾色彩基調最具代表性。“三大門”清真寺是具有雕刻立麵的最古老的伊斯蘭清真寺。
由於凱魯萬市內水源稀少,早在公元862年,人們就在城市附近修築了許多蓄水池,大者直徑達120餘米,小者30餘米,總容積約達6.28萬立方米。這些大大小小的人工池沼,構成了凱魯萬城獨特的景色。
奧克巴清真寺
凱魯萬古城內寺廟星羅棋布,因此凱魯萬有“三百清真寺之城”的美譽。但最負盛名的是位於城東北隅的奧克巴清真寺,又稱為“大清真寺”。該寺建於672年,又經兩次擴建,是一座富有阿拉伯風格的宏偉建築。奧克巴清真寺建築風格獨特,設計布局精妙。環繞清真寺大院四周的連拱柱廊、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營造出莊嚴、肅穆、聖潔的氛圍。置身其中,備感造化之神秘,宇宙之無窮,個人之渺小。它不僅是北非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且是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站在古城十幾千米之外,就可遙見大清真寺高聳的塔尖,它已成為凱魯萬的特殊標誌。該寺最初的設計、建築者是奧克巴·本·納菲。這位阿拉伯第三次遠征軍的統帥,既是一位驍勇善戰、富於謀略的軍事指揮官,又是一個富有治國方略的總督。他意識到要治理北非的民眾,除了行政的統治外,還必須用宗教從精神上去控製和教化他們。因此,他在創建凱魯萬城之初就決定建兩個機構——清真寺和總督府。凱魯萬也固擁有此寺而被阿拉伯世界譽為第四聖城。公元644~713年的“聖城”終於征服了突尼斯土地上的柏柏爾人,不僅將阿拉伯文化帶到了突尼斯,而且通過伊斯蘭教神奇地同化了柏柏爾人;不但使柏柏爾人皈依了伊斯蘭,而且使這個種族從語言、文化到信仰、習俗完全融入了阿拉伯民族。這段曆史是突尼斯曆史上充滿神奇和英雄傳說的年代,它既使柏柏爾人感到自豪,又足以使阿拉伯人感到榮譽。這期間所建的奧克巴清真寺就是阿拉伯建築、文化、藝術的經典代表作。
三門清真寺
凱魯萬的第二個重要聖地當屬在古城麥地那區的“三門清真寺”,它是藝術鑒賞家阿格拉比德贈送給自己城市的禮物。最令人陶醉的景致是擁有三個門拱的房屋外牆,上麵那柔和精美的帶狀雕飾花紋——以古阿拉伯語書法和植物花紋圖案點綴的鑲嵌熠熠生輝。“這是我在清真寺中所看到的最優雅別致、最多姿多彩、最風情萬種的裝飾物,也是阿拉伯裝飾藝術中最完美的傑作。”這是大作家莫泊桑在參觀了點綴著上釉陶瓷飾物的富麗堂皇的三門清真寺之後發出的感歎。
廷巴克圖與傑內老城
漫話廷巴克圖與傑內
廷巴克圖位於馬裏中部,又叫“通布圖”,坐落在尼日河北岸、撒哈拉沙漠南緣,始建於11世紀末。據說,廷巴克圖是圖阿雷格人建立的。圖阿雷格人是遊牧民族,每年來往於阿魯萬納和尼日河沿岸之間。旱季他們南下來到這裏的一口水井旁安營紮寨,雨季時北上。這口水井由一個叫布克圖的老婦人看守,圖阿雷格人將這裏稱作“廷——布克圖”,意思是“布克圖之地”。“廷巴克圖”一詞就是從這裏演化而來的。
廷巴克圖憑著良好的地理位置,迅速發展,一度成為索寧人和上蘇丹人交換商品的中轉站和非常繁榮的貿易中心。14世紀中葉起,又先後成為馬裏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主要都市。阿斯吉亞王朝時期(公元1493年~1591年),廷巴克圖的發展達到頂峰,成為著名的伊斯蘭學術研究中心之一,與開羅、巴格達和大馬士革等城市齊名,是伊斯蘭學術中心之一。這裏的建築體現了伊斯蘭和阿拉伯文化的風格,最著名的建築是大清真寺。16世紀末期,摩洛哥人入侵,城市開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