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世界文明奇跡(6)(1 / 3)

撒哈拉之名源於阿拉伯語“撒拉”,意思是“褐色酌不毛之地”。1956年,由考古學家亨利·洛特率領的法國探險隊開始在阿爾及利亞沙漠區進行調查,並在阿傑爾高原的山岡上發現了令人瞠目的景象:在那足有30千米長的峽穀岩壁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古代岩畫。於是他們帶回不少岩畫作品,展出後引起了一片議論。因為岩畫是從6000年前開始不斷續畫的,但是壁畫之中有大象、牛、馬、犀牛、鱷魚、河馬等各種絕不會生存於沙漠中的動物,實在令人費解。洛特和他的探險隊在“岩畫是假的”非議中進行深入調查,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撒哈拉酌沙漠化估計是4000年前開始的。而在此之前,處於濕潤時期的阿傑爾高原河中流水潺潺,草木繁茂,動物棲息,人類繁衍生息。那時,這裏也是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岩畫的時期特點

岩畫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是“圓頭時期”,即通過單一紫羅蘭色的裸體人像來反映其藝術特色,但人像四肢全無,性別特征不明確。當發現了赭石以後,人們才開始完整詳細地描繪這些,充分體現手臂和大腿肌肉的藝術效果。最突出的例子是一個呈跪姿的長發女子肖像,其顏色為白色。她似乎在舞蹈中伸展雙臂,其乳房和曲線畢露的身材在這幅岩畫上被逼真地反映出來。由於她的美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洛特給她取名為“安蒂娜”。

在第二時期“偶蹄類哺乳動物時期”的繪畫創作一直持續到公元前5000年,其藝術特點是放大被描繪物體的真實比例。盡管如此,作品看起來卻毫不別扭,似乎應該就是這樣的。這些作品不是通過其美麗,而是通過在比例上的藝術誇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時期的繪畫作品大大提高了人類和動物的真實性和逼真度:獵人們在懸崖峭壁上追逐獵物,牧人們在一條河流中嬉戲漂流。

描繪馬車的圖像反映了高原居民們文化發展的演變過程,這就是“馬匹時期”。後來,駱駝成為普通的役畜,描繪馬車的繪畫在生活中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反映駱駝活動的圖像,即所謂的“駱駝時期”。此時期作品的藝術特點是:忠實於大自然的描繪逐漸讓位於對圖解的重新思考。

岩畫的潛信息

阿傑爾高原岩畫隱含著許多時代的信息,這點可以從主題內容、動物種屬的變化中看得出來;也可以從繪畫民族的更迭看出。這裏有黑人、富爾貝人、利比亞人和茲阿雷庫人,有他們在獰獵、戰鬥、畜牧、舞蹈、性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表現。岩畫經曆了幾個時期,最早的是在中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岩畫都是鑿刻在岩石上的,直接暴露在陽光之下。畫麵上有長頸鹿、犀牛、大象和鴕鳥等熱帶動物,描繪的是撤哈拉仍處於草原綠色時期的情景。那時的撒哈拉雨量充足、溪流潺潺、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稍後時期,當地人開始畜牧,此時的岩畫多是繪製的,地點往往選在洞穴裏的岩石上。古人用十分強烈的自然主義手法表現了牛的神態和牧人的生活,這種風格在岩畫中占很大的比重。畫麵上主要是平原放牧情景,牧民們趕著膘肥體壯的長角牛群,披著晚霞歸來,婦女們跑出小屋迎接親人,孩子們在牛群中嬉戲,顯示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後來繪畫主題發生了變化,岩畫中出現的動物多為馬、牛,而犀牛、長頸鹿等形象則從岩畫中消失了,這隱含著撒哈拉沙漠化的開始。公元前2世紀,駱駝替代了馬,這說明沙漠化進一步加劇了。

迦太基古跡

迦太基史話

馳名世界的迦太基古跡,位於突尼斯城東北17千米處,瀕臨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峽,據東西地中海要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從突尼斯古城,就能眺望這座昔日曾輝煌無比的城市一泰爾人的領地。始建於公元前8世紀的迦太基是一個古老的史詩傳說中描述過的古城。據羅馬史詩《伊利亞特》描述:為躲避兄弟的仇視,腓尼基的狄多逃離了泰爾王國,來此領導了這個欣欣向榮的國家。狄多是腓尼基古都——泰爾國王的妹妹。國王為謀取錢財殺害了狄多的丈夫,狄多帶著自己的追隨者,揚帆出海,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新王國。來到突尼斯時,這位美麗的東方公主,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狄多向部落首領馬西塔尼求借一張牛皮之地棲身,得到馬西塔尼的應允。公主把一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絲,然後把絲連在一起,在緊靠海的山丘上圍起一塊3.15平方千米的地皮,在北非的海岸,她建立了一個宏大的城市,狄多為城市取名“迦太基”,該詞源於腓尼基語,意為“新的城市”。這時特洛伊城的王子,羅馬帝國創建者之一的埃涅阿斯為尋找一個建立羅馬帝國的合適地點,率領著他的艦隊也到達了那裏,這為日後的爭鬥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