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變得日益強盛。它建立了自己的艦隊,並建立了很多殖民地。迦太基人在靠近托斐斯的地方建造了兩個人工港口。當羅馬與迦太基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意不斷增長時,大約在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間,爆發了第一次戰爭,結果,迦太基人戰敗,被迫割讓了西西裏,並支付了巨額戰爭賠償。公元前218年,迦太基的漢尼拔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橫掃伊特拉斯坎,並於公元前216年在卡尼爾戰役中擊敗了羅馬軍隊。但在第二次迦-羅戰爭中,羅馬人侵占迦太基,漢尼拔不得不率軍返回。第二次迦-羅戰爭以漢尼拔在佐馬戰役中遭到失敗而於公元前202年結束。公元前149年,羅馬人對迦太基舉行了第三次宣戰,結果迦太基城被羅馬人圍困、攻陷。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元老院一致同意了羅馬政治家可圖的堅決主張:迦太基必須被摧毀。終於,在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毀。公元前122年,羅馬人重建該城。公元698年,哈桑率領的阿拉伯遠征軍征服了今突尼斯地區,將迦太基城夷為一片廢墟。
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殘存的遺跡多數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占領時期重建的。該城曾發展為當時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從殘存的劇場、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遺跡可知當時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美。
安東尼浴池和羅馬劇場
海邊的安東尼浴池,為2世紀羅馬皇帝安東尼統治迦太基時期建成,從殘存的遺跡上可以看出它的規模,麵積達3.5萬千方米。從底層結構上可以清楚看到兩邊對稱排列著更衣室、熱水遊泳池、按摩室、蒸汽浴室、逐漸降溫的熱水室、溫水室、冷水室、健身操室等。安東尼浴池用水是從60千米以外的紮古旺通過渡槽引來。長長的渡槽形成氣勢宏偉的人工“天河”,至今還殘存數段。蓄水池可貯水3萬立方米,至今仍在使用。
迦太基壯麗宏偉的羅馬劇場今天矗立在一座公園的小山之上。這個露天劇場共有21級,分成三個部分,各用柵欄隔開,樂隊席後都有五個大台階,舞台前都有幾個壁龕。後牆有三個門,舞台兩側的門直通劇場外麵的柱廊,舞台對麵是牛圓形的觀眾席,全部是石頭製作的,一層一層上去,把整個舞台圍住。
神廟和童祭之謎
迦太基神廟在迦太基城建立前就是一個神聖的地方,高大宏偉,氣勢莊嚴,富有古希臘的建築藝術特色。迦太基神廟內眾神中,以天神巴爾與其同伴塔尼特為最尊貴。最早時巴爾是當地極為著名的神,塔尼特卻不是。塔尼特約於公元前5世紀傳入迦太基,碑文中經常將塔尼特形容為“巴爾之麵”,亦即女性對應神,或巴爾的“反映”。後來塔尼特便逐漸取代阿斯塔特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女神。
在神廟裏可以看到發掘出來的一層層堆積著的石碑和盛放著祭神兒童屍骨的容器。1970年末,對迦太基的挖掘工作提供了這些掩埋物最早的詳細數據。發掘出來的甕內,包括了人與動物的骨灰。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發掘結果並未顯示隨時間發展,祭祀中以動物祭品逐步取代活人祭品的跡象。早期的埋藏物中,動物犧牲占了約三分之一,但到了公元前4世紀,卻減少至十分之一左右。換言之,此時90%的祭祀殘骸屬於人類骨灰。更進一步的區別顯示,早期的埋藏遺骨多為流產或新生嬰兒。上述變化的原因為何,為什麼需要越來越多的活人祭祀?由於缺乏明確的文字記載,人們很難回答這些問題。
傑姆的古羅馬競技場
初識競技場
傑姆,位於突尼斯東部,古稱“塞斯特魯斯”,是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公元3世紀,它依靠橄欖樹種植業而迅速發展,成為北非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傑姆在鼎盛時期有人口三萬,並建有廣場、馬戲場、競技場、花園、富人的住宅。傑姆的古羅馬競技場是北非最大的競技場遺址。這個建於3世紀的巨大的圓形競技場能夠容納3.5萬名觀眾,其建築結構反映了羅馬帝國的莊嚴和龐大,是古羅馬帝國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輝煌建築。不少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樓拜等都曾專程來此觀光,並將它描述為“世間美妙絕倫的鬥獸場”,“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的標誌和象征”。
見證曆史的競技場
傑姆的這座競技場被公認為北非最具吸引力的羅馬時代建築,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位列第四。橢圓外形和巨大規模(長150米,寬124米,周長457米)都使這座非凡的建築物體現出羅馬建築師和工匠們的精湛技藝,也成為了羅馬帝國一段曆史的見證。235年到268年間,羅馬帝國由一連串的殘暴軍事獨裁者統治。最早的一個是馬克西米努斯皇帝,他的鐵腕政策在羅馬帝國的北非行省激起了一場暴動。在蒂斯杜斯(今天的傑姆),當地人因為橄欖油的跌價而窮困潦倒,羅馬皇帝的沉重賦稅激起了人們心中的怒火,人們終於揭竿而起。在巨大的競技場上舉行的起義儀式上,反抗者推舉年老的北非總督戈爾迪安一世為新的羅馬皇帝。當時戈爾迪安因熱心讚助體育活動,獲得廣泛支持,他是建築傑姆競技場的最熱衷的支持者。然而,戈爾迪安錯誤估計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接受了皇帝頭銜。他的野心招來了一場災難。忠於馬克西米努斯的軍隊很快在戰場上擊敗了戈爾迪安的部隊,將傑姆洗劫一空,還殺死了戈爾迪安的兒子。不久戈爾迪安在迦太基自己的別墅自殺。不管結局怎樣悲慘,戈爾迪安曾熱心修建了競技場,又在此登基稱帝成為一代名人。6世紀,當傑姆被奧斯曼的哈裏發的軍隊包圍時,競技場曾是柏柏爾人重要據點之一。奧列斯王後卡赫娜躲藏在競技場高圍牆後麵才幸免於難。7世紀左右,北非並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這座羅馬競技場也就順勢成為柏柏爾人舉行節慶的場所。在17世紀前,競技場基本上是完整無損的,沒有絲毫瑕疵影響到它的莊嚴雄偉。17世紀初,競技場的一部分牆體不見了,這是人為破壞造成的。1726年,奧斯曼帝國皇帝為鎮壓抗拒捐稅的義民,下令向場內群眾開炮,致使競技場被破壞,殘存部分僅有原來五分之三左右。競技場的圍牆也被炮火轟出一個大洞。後來,城市雖然衰落了,競技場卻保留下來。在以後的歲月裏,競技場的一些巨石被拆下運去修建別的建築,19世紀時部分牆體又遭破壞,但總的看來競技場保存的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