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世界文明奇跡(5)(1 / 3)

博物館入口的設計融入了古埃及藝術的特征:大門的外廓是一個圓形拱門,拱門兩側的壁龕中各有一個將法老形象歐式化的浮雕,其中一個持有紙莎草,另一個持有蓮花,分別象征古代埃及的南北方。博物館的花園中,擺放著許多著名埃及學者的塑像以及斯芬克斯像、方尖碑、石刻等室外展品。

博物館最著名的展品是圖坦卡蒙墓出土的珍寶,包括人形金棺、金樽室、金禦座、王後金冠及其他王室用具。圖坦卡蒙金棺由202.5千克純金製成,是人類曆史上最精致、最偉大的金製品。年輕的圖坦卡蒙在18歲時死去,用三層棺匣束裝斂王身。開羅的埃及國家考古博物館館藏有最內層的棺匣。全棺由彩漆繪製,雕刻細膩,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圖坦卡蒙禦座也是金光閃閃,座椅的正麵兩側各有一個金製的獅子頭,扶手為蛇首鷹身的雕像,分別代表上下埃及的王權。禦座靠背上是一幅王室家庭生活的畫麵:在陽光照耀下,王後含情脈脈地撫摸禦座上的國王,二人目光相對,和美而溫馨。椅背是一塊黃金板,上麵鑲石加彩,與中國的景泰藍有異曲同工之感。

博物館著名藏品還有記錄公元前31世紀完成古埃及統一大業的“納爾邁”石板,胡夫金字塔中發現的法老坐像、石灰石雕像“書記官”、“王子拉霍特普和他的妻子諾夫勒特”雕像組等都是舉世聞名的古埃及藝術精品。“王子拉霍特普和他的妻子諾夫勒特”雕像組是分別在兩塊石塊上雕成的坐像,但是形神合一。王子拉霍特普光著上身,戴白色的項圈,著白色腰裙,上唇有與現代阿拉伯男子類似的短胡須,皮膚黝黑。諾夫勒特神情端莊,黑發及肩,額頭上束有白底彩花發帶,頸上繪有黑、青、紅三色項鏈,豐滿的身軀在白色的衣裙中顯得婀娜動人。兩人頭部都有黑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兩個坐像均為彩繪,眼睛煥發神采,保存得相當完好。

開羅國際會議中心

開羅國際會議是中東最大的國際會議大廈,坐落在著名的開羅勝利廣場,無名戰士紀念碑的西側。這是一座綜合性的、融伊斯蘭建築風格和中國建築藝術特色於一體的現代化建築群。占地麵積25萬平方米,總建築麵積5800平方米。建築群整體呈三角形,由圓形、方形、八角形用途不一的單體建築排列組成。進入會議中心,126根旗杆分六排展開在通往正門廳的車道兩側綠茵茵的草坪上。引橋中央有一個大型噴水池,正麵鑲有白色大理石奠基碑。越過具有白色荷花柱頭的紫色花崗石巨大門柱,有兩個圓形的主體建築:國際會議大廳和宴會廳。

尼羅河

清澈的尼羅河在開羅就盡可領略,河麵很寬,水的流速不快,似乎帶有清秀、俊美,略帶幾分羞澀的樣子。縱橫千裏於沙漠中的尼羅河,出人意料的清澈,讓人的心情隨之蕩漾。土地肥沃的尼羅河兩岸,種植著多種多樣的熱帶植物,高大濃密,讓人難以想像這個可愛的國家會坐落在沙漠中。

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穀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穀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希臘古書的記載:“那裏的農夫隻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又退回河床,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隻是等待收獲了。”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也難怪古埃及的曆史會比較單純了。

非斯老城

非斯老城漫話

非斯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和穆斯林宗教文化中心,非斯省省會。老城跨非斯河兩岸,西距拉巴特190千米,人口約45萬;地處高地,海拔410米,氣候溫和,為摩洛哥四座古老王國城市中曆史最悠久的一個。城市分古城、舊城和現代化新城三部分。古城右岸部分建於公元789年,左岸建於公元809年。11世紀兩部分合並,成為伊斯蘭聖城,稱“非斯-埃爾-巴裏”。13世紀在古城西部另建新非斯,稱“非斯-埃爾-傑季德”。14世紀非斯成為伊斯蘭教學術和商業中心。1912年,當法國統治者把首都改建到拉巴特後,非斯的政治地位逐漸衰落。但是由於在非斯麥地那區有兩座著名的清真寺——卡拉維因大清真寺和安達路斯大清真寺,所以至今它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方麵還扮演著重要角色。

站在城市高處往下看,但見非斯的麥地那區茫茫一大片白色小屋,鱗次櫛比,綿延不絕,其中有許多幢建築極具特色。遊覽這裏,就像是去迷宮探險,麥地那區可說是一個熙來攘往、熱鬧繁忙的街巷迷宮,一個行人、驢子、買賣人和手藝人的天下,雖曆經數百春秋而大致輪廓未變。尋古問幽的遊客會在這裏發現,在眾多住宅之間,有許多堪稱範本的精美建築——穆斯林學校、清真寺、噴泉等。往事如煙,但社區的日常生活中卻依然鐫刻著過去的印記。公元8世紀末,伊德裏斯二世為非斯奠基。之後,處在從地中海到黑非洲,從馬格裏布東部到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交彙點上的非斯便茁壯成長起來了。8世紀末9世紀初,被倭馬亞人從科爾多瓦驅趕出來的安達盧西亞人在非斯河穀右岸定居下來,從突尼斯凱魯萬來的移民則在左岸安了家。1069年,這兩個社區合而為一,由之而組成了非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