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馬拉喀什曾兩度作為王朝的都城。伊本·塔什芬建立的阿爾穆拉比特王朝以及穆明建立的穆瓦希德王朝都在這裏建都。這兩個王朝留下的許多名勝古跡至今猶存,最著名的是庫圖比亞塔。進入20世紀以來,馬拉喀什有了很大發展,它實際上已成為摩洛哥的第二首都。政府各部門都派有相應的機構在這裏辦公。馬拉喀什以其獨特的建築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很多國際知名人士,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英國的丘吉爾首相、法國的戴高樂總統,以及卓別林等著名藝術家都曾光臨過這裏。丘吉爾曾在這裏度過一個冬天。在英國丘吉爾博物館裏,至今還陳列著他在馬拉喀什完成的作品。
馬拉喀什王宮
馬拉喀什國王王宮金碧輝煌。宮內一部分古典建築高大古樸,體現了摩洛哥傳統的建築風格。另一部分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造型優美,色彩鮮豔,看上去新穎別致。賓客入宮的儀式完全是傳統的古典儀式,連儀仗隊的裝束也是傳統的民族服裝。儀仗隊員個個都是彪形大漢,騎著高大的駿馬雄赳赳地護送貴賓到入宮。
非納廣場
在馬拉喀什,無論走哪條道路最後都會到達非納廣場,這是馬拉喀什最熱鬧的地方。每當午後,人們便會從四麵八方彙集到這裏。一時間,廣場人聲鼎沸。他們穿著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服裝,有著不同特征的麵容——那也許代表著不同的信仰,但精彩的表演會博得所有人的熱烈掌聲和陣陣喝彩。黃昏來臨,空氣中漸漸彌漫起濃烈的烤羊肉和烙麵餅的香味。頭纏白布,身穿長袍的阿拉伯人和各國遊客一起擠在烤肉攤前和露天飯鋪進食。這時的非納廣場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民間藝人們有的講故事,有的演雜技,有的習武練藝,有的耍猴舞蛇,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他們嫻熟的技巧和優雅的舞姿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博得他們陣陣掌聲和歡呼聲。廣場上還有許多馴蛇師,馴蛇師吹奏蛇笛,指揮劇毒的響尾蛇翩翩起舞。馴蛇是件古老怪異的手藝,一些摩洛哥人自古以來就把它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
古城牆和清真寺
馬拉喀什保存有用黏土建造的古城牆,從前有12千米長、九米多高,其中四座最古老的城門分別是阿古恩諾城門、萊馬特城門、阿倫城門和杜卡拉城門,它們始建於馬拉喀什的全盛時期。在老城附近的阿特拉斯山麓,坐落著由黏土構築的眾多建築物及城牆組成的“王城”。黏土獨特的顏色,給該城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並使王城獲得了“紅珍珠”的美稱。城內麥地邪區的主要標誌是擁有高達77米伊斯蘭教寺院尖塔的科托比亞清真寺,它用砂岩構建,特別引人注目。在清真寺內,一條彎彎曲曲的斜坡構成了迂回曲折的回廊,它能夠引導祈禱時刻“報時員”騎馬上塔樓。這座巨大的清真寺今天仍然舉行宗教活動,並為兩萬名信徒提供活動場所。
阿傑爾高原壁畫
漫話阿傑爾高原壁畫
阿傑爾高原是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阿爾及利亞境內的一係列由砂石侵蝕而成的高地的總稱,其內有數以千計的岩畫,故有“白色巨神”之稱。該遺址的15000多幅岩畫和雕刻藝術,記錄了從公元前6000年到第一世紀期間撒哈拉氣候的變化、動物的遷徙以及人類生命的進化,因此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洞窯藝術群之一。岩畫分布區已被劃入阿爾及利亞的塔西利國家公園。
阿傑爾高原氣候幹燥,植物稀少,令人驚奇的是,在這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卻蘊藏著15000多幅新石器時代的岩畫。這些岩畫向世人宣告撒哈拉地區也曾有過自己獨特的文明。從撒哈拉到紅海海岸,許多種文化都曾受到類似岩畫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古埃及人正是對岩畫的表現力著了迷,才去創作壁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