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廟的雕像
阿布辛拜勒神廟正門前的四尊巨像是這座神廟的象征。這些雕像中,戴著古埃及雙重王冠的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王冠上有鷹首神像。其他三尊較小的雕像分別代表法老的妻子、兒子和眾神。這些雕像具有強烈的埃及方柱體類型雕像的莊嚴風格,體現出一種純粹的埃及造型觀念。方柱體因素是埃及雕像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這種方形避免了雕像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立體特性對觀賞者目光的攪擾,使其投向遠方的凝視目光更為引人注意。雕刻家們盡一切可能,通過造型的平麵處理來消解雕像的立體深度感。當人們仔細觀察神廟的雕像時,便會發現,人物的正麵造型經常是被削平的,尤其在坐像中,人物的雙腿盡可能保持與整個身體構成一個立方體的框架。同時,雕刻者對首飾、皇冠、圍腰、長袍等服飾進行了無機風格化的處理,更加強了雕像的平麵感。
小阿布辛拜勒廟
距阿布辛拜勒神廟不遠,是拉美西斯二世為其妻子尼菲泰麗修建的神廟。它同樣是在懸崖上雕刻而成,規模略小於阿布辛拜勒神廟,故被人們稱之為“小阿布辛拜勒廟”。小阿布辛拜勒廟內塑有多尊尼菲泰麗的雕像和太陽神雕像。與大多數古埃及藝術作品追求莊重、穩定而給人以僵硬的感覺不同,這裏的尼菲泰麗雕像神態自若,美麗動人。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早晨,太陽光線能夠穿過開鑿在岩石裏麵深達63米的祭台間,照在太陽神雕像上。
神廟的保護
阿布辛拜勒神廟遭受的毀損,大多數發生在它剛剛建好不久。竣工10年後,一尊巨像的上部在一次地震中塌了下來,而且從未修複過。那次地震造成的一些小毀損由國王的官員們修複。從其中一尊巨像的胳膊上以及廟裏,都可以看出修複的痕跡。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廟來宣傳保護文物,發起了挽救受到阿斯旺大壩工程威脅的神廟建築的運動。1964~1968年間,阿布辛拜勒神廟和小阿布辛拜勒廟都被拆分,在它們的原址上方65米處分別重新拚裝起來。由於神廟是用硬石刻成,所以它們必須被切割成可以搬運的尺寸。神廟被大卸成807塊,平均每塊巨石重達20噸。這些石塊重新拚裝在一個加固的鋼筋水泥框架上,框架外是一座人造山,花去大約4000萬美元。
法羅斯燈塔
漫話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海港、曆史名城、地中海沿岸的避暑勝地,素有“地中海明珠”之稱,位於尼羅河口以西,距首都開羅約200千米。城市東西長約30千米,南北最窄處不足2000米。整座城市麵對浩瀚的大海,背倚波光瀲灩的邁爾尤特湖,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一世統治時建立了這座城市,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定為首都。城中有壯麗的公共廟壇和王宮,宮殿占全城麵積四分之一以上。其中一部分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亞曆山大博學園,它包括藏書70萬卷的圖書館、動植物園、研究院幾部分。公元前48年,羅馬統帥愷撒率兵占領亞曆山大,燒毀了圖書館,珍藏的典籍付之一炬,罹致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亞曆山大港口建有被稱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的法羅斯燈塔。1477年,在倒塌的燈塔的原址上修建了城堡,1966年,改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從館內展出的古代船隻和現代船隻的模型以及海戰曆史等,可以了解埃及幾千年來的造船史。航海史。亞曆山大現在是埃及的交通和工業中心,被稱為埃及第二首都。港口有兩道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屏障,分東西二港,東港主要是漁港;西港是商港和軍港。城東和城南為居住區。
法羅斯燈塔史話
亞曆山大的法羅斯燈塔一直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曾屹立於亞曆山大港口的法羅斯島上。當年該燈塔用來引導船舶安全進入亞曆山大港。據說修建它共用了15年的時間,耗資巨大。燈塔始建於托勒密一世時期,於托勒密二世時期的公元前283年左右竣工。除了吉薩金字塔以外,該燈塔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現在法羅斯燈塔遺址上矗立著中世紀建造的阿拉伯卡特貝古堡。古堡的中心塔可能就建於法羅斯燈塔的基座上,也可能就是依據法羅斯燈塔原來的平麵形狀及大小尺寸重建的。用於修建古堡的材料大部取自於法羅斯燈塔。在19世紀時,古堡中心塔被英國殖民主義者破壞,以後幾經修複,現在,在東港灣僅存一座黃灰色的石頭堡壘,為中心塔遺址所在。另外,在離亞曆山大城48千米處,有一個縮小的法羅斯燈塔複製品,供遊人觀賞憑吊。盡管在古錢幣,磚石和古典阿拉伯作家的文字記錄中,都可以找到有關法羅斯燈塔形狀的圖示和描述,然而要精確重塑燈塔的外形是十分困難的。在埃及阿布西爾有一座荒廢的塔,被認為也是仿照法羅斯燈塔修建的。20世紀60年代,一位埃及潛水員在卡特貝堡附近的海底發現了大塊的石材和雕像。這些被認為是古燈塔的殘塊,目前由法國潛水員和考古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正在對其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