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世界文明奇跡(4)(2 / 3)

燈塔原貌

據文獻描述,法羅斯燈塔由四層構成,並均略向裏傾斜。燈塔底層為正方形,高60米,有500個房間和洞孔,供人員住宿、存放器物。第二層為八麵體,高30米。第三層為圓形,由8根圓柱撐著一個圓頂,並有螺旋通道通向頂部,這一層即燈體所在。關於塔燈,有人說是一個大型的金屬鏡,可在白晝反射日光,夜裏反射月光。但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在塔中放置有巨大的長明火盆,另有磨光的花崗石所製的反光鏡用以反射火光。這樣,遠處海船都能遙見塔上燈光,晦明不息,據以導航。第四層為海神波塞冬的巨大塑像,高7米。整個燈塔麵積約930平方米,高達180米,全為石灰石、花崗石、白大理石和青銅築成,氣象巍峨。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中,原有巴比倫城城牆,約從公元6世紀起,法羅斯燈塔乃取代巴比倫城牆而被列為七大奇觀之一。公元1435年,燈塔全部為大地震所毀。

燈塔的建造與損毀

對法羅斯燈塔的修建有一些推測。學術界普遍認為修建燈塔的白色石頭是當地產的石灰石而不是大理石。另外,因為花崗岩負重力比石灰石強,所以在燈塔的底部和門口的上部采用了花崗岩。在海底新發現的許多石塊都是花崗岩,其中有的重達75噸。亞曆山大曾是古希臘的一部分,法國潛水小組曾考察過鄰近許多埃及雕塑,但是認為法羅斯燈塔的建築特色比其他任何埃及建築都更具希臘風格。燈塔遺址附近海底發現的托勒密及其王後的巨大雕像很可能就聳立在燈塔的外麵。在如此高大的建築上抬運及安裝石塊,必須經過深刻縝密的思考和獨具匠心的設計。建築者們運用希臘式建築的技巧,包括運用改進過的起重機和上升裝置,大大方便了工程的進展。修建燈塔上層的大量石塊當然也有可能是通過塔內螺旋坡道拖運上去的。塔燈燃料可能是由牲畜馱運,經螺旋坡道輸送,並由上升裝置拖運到頂部,當時有可能運用了一種能放大燈光的反光鏡,但是現在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法羅斯燈塔曆經過多次損毀及修複,但是到公元11世紀為止,燈塔大部分還保存完好。公元7世紀,燈體部分被埃及國王拆毀,公元880年曾修複。約在公元1100年左右,八麵體部分被地震毀壞,僅留底層。後來,人們利用法羅斯燈塔底層正方形基座的支撐,在它的上麵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但是所有的建築都毀於1305年的另一場大地震之中。1479年,最終是卡特貝堡屹立於其遺址之上。

伊斯蘭城市開羅

漫話開羅

開羅是埃及首都,非洲第一大城,中東政治活動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千米處,人口872.4萬。公元969年,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在一個小鎮北麵建城定都,命名開羅(阿拉伯文“勝利”之意)。

1801年,入侵埃及的拿破侖軍隊被打敗後,開羅逐漸發展為現代化城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尼羅河正好穿過開羅市區,兩岸和河中島嶼與多座橋梁相通。開羅是一座文明古都,也是一座富有吸引力的旅遊城市。城中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並存:西部以現代化建築為主,大多建於20世紀初,具有當代歐美建築風格;東部則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築為主,有250座高聳尖塔,隨處可見,故開羅又稱為“千塔之城”。拉美西斯廣場中心有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全身雕像,它是1955年從古城孟菲斯移置於此的。市內還有1869年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通航而建的歌劇院所在地——劇院廣場和蘇萊曼帕夏廣場。蘇萊曼帕夏廣場和尼羅河之間是解放廣場,廣場內花壇草坪清新明豔。數條街道在此彙合,附近有宏偉的埃及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現在,開羅最明顯的標誌是高約187米的開羅塔,從這裏可以俯瞰全城。曆代統治者都在開羅城內大興土木,修建清真寺。開羅的建築大師和藝術家設計出複雜的圖案,刻在清真寺的宣禮塔、牆壁、天花板和地板上。開羅成為伊斯蘭世界裏舉世無雙的城市,贏得了“回教的大門”的美譽。

伊斯蘭建築

在開羅現代城區和穆卡塔姆山之間,是11~16世紀建造的古城區,這裏集中了大量伊斯蘭建築藝術財富,僅古跡就約有400處。其中,有建於12世紀的著名的薩拉丁城堡、建於1361年的蘇丹·哈桑清真寺、建於1912年的裏法伊清真寺和艾哈邁德·伊本·圖隆清真寺。有1000多年曆史的艾資哈爾清真寺和大學也位於此區。以艾資哈爾清真寺為起點的艾資哈爾大街的北麵是獨具特色的東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