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穀
帝王穀史話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首都在尼羅河東部的底比斯,但新王國的大多數法老都埋葬在尼羅河西岸的穆魯克帝王穀。幾千年前的埃及人視日出為生命之象征,視日落為死亡之象征。因此,他們把神廟建在象征日出的尼羅河東岸,後人稱為“活人城”,而把墳墓建在象征日落的尼羅河西岸,後人稱為“死人城”。帝王穀與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隔河相望。在這片世界上最壯觀的墓地附近,那些巨大的廊柱、寺廟,依然顯露著昔日的威嚴氣象。
公元前16世紀中葉,法老圖坦蒙斯一世選中這裏作為他的重生之地。他下令在尼羅河西岸的峭壁上開鑿洞室,建造了一條陡峻的隧道作為墓穴,用來安葬遺體。此後的500年裏,曆代法老和王室顯貴都沿用這種方法在這裏構築陵墓。這些陵墓皆為人工開鑿而成,類似中國的窯洞,但數千年來也不倒塌。墓穴之上也不像中國的帝王陵墓外加封樹,而是以亂石堵住洞口,外麵不留痕跡。墓室裏堆放著各種隨葬品。
陵墓的建造
在帝王穀裏建墓選址一般十分慎重,早期國王的陵墓建在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但後來的國王,包括賽蒂一世,都安葬在靠近穀底的地方。有些陵墓和它們的地形圖紙現在都保存完好,這可能是為了保證以後修建新墓時不會碰到舊墓。安全是選擇帝王穀這個偏僻山穀作為皇家墓地的首要原因。出於同樣原因,剛修建陵墓時,古人們為遮住陵墓的大門而煞費苦心。但在賽蒂統治之後,墓的入口處修得越來越華麗。
人們在帝王穀的許多墓坑外都發現了祭品和工具模型的殘骸,這說明陵墓修建之前首先要進行奠基儀式。儀式結束後開始清理墓地表麵的碎石,石匠也開始工作。陵墓在山穀中柔軟的,大小不一的石灰岩上開鑿,石頭的裂縫常常迫使計劃改變。有時很難將極硬的岩塊從鑿成的牆麵上挖掉。石匠們用銅和青銅製的锛子、鑿子和槌棒工作。工頭對工程的進程和工具的歸還都做了認真的記錄,以防止小偷小摸。金屬製的鑿子特別容易變鈍,所以經常要送去磨尖。石匠們開山鑿石,鑿下的碎石用筐子盛著,肩挑背負,運出陵墓。當開挖工程第一階段結束之後,泥水匠開始平整四壁準備裝飾。壁麵平整的地方,隻要塗上薄薄一層石膏即可,但在壁麵存有裂縫和凸石的地方,則需要用大量的石膏才能填平裂縫和粗糙的表麵。
四壁平整之後,繪圖匠就進到墓中描出裝飾畫的輪廓。選定的文字及插圖先用紅顏料畫在塗平的每麵牆壁上。由於裝飾壁畫經常是好幾種圖案畫在一起,所以文字和物體的大小便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壁畫草圖用紅色線條勾勒奸後,繪圖負責人就會仔細檢查文字和物體的圖案內容與布局,並用黑色墨水作出最後的修改。許多國王去世時,陵墓都還未修好,因為在許多墓中都留下了已經畫好而未雕刻的圖案。接著,技藝高超的石匠進到墓中把草圖刻成凸出的浮雕。首先,一位水平稍低一點的工匠把文字及圖案周圍的牆壁挖下並理平;然後,高級工匠把凸出的圖案細部刻畫出來;最後,由畫匠進來著色。古埃及的畫匠用刷子在小罐子裏蘸上鮮豔的固體顏料,然後塗在圖案上。圖案外廓用黑色、紅色或白色勾邊。陵墓有些部分,比如天花板,不大用雕飾,而是直接把圖案畫上去。
圖坦卡蒙之墓
在帝王穀眾多陵墓中,以1925年發現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陵墓最為完整有名。圖坦卡蒙陵墓的發現者和發掘者是霍華德·卡特。開始時,卡特經過十年的艱苦發掘工作之後,陵墓始終沒有被找到,在卡特規劃的發掘地中,隻有一處沒有響起過考古人員鶴嘴鋤的丁當聲,那就是古代修建陵墓的工人留下的一座簡易工棚。簡易工棚拆除後露出了岩石鑿成的台階,當台階清理幹淨之後,蓋著封戳的墓門出現了。那個封戳證明這就是圖坦卡蒙的墓穴。卡特把墓口封好,然後給他的考古行動支持人卡那馮勳爵發了電報。接到電報的勳爵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他和卡特一起站在第二扇墓門前。墓門被打開一點點,走在前麵的卡特首先看到了這樣驚人的景象:幾張金色的躺椅、一張包金寶座、兩尊巨大的黑色雕像、幾座形態奇異的神龕,其中的一座神龕的門開著,一條金蛇從裏麵探出頭……接著第三道墓室門和一側室被找到了,卡特小心翼翼地才丁開那個具有很高科研價值的封戳,一座金光閃閃的壁龕幾乎占滿了整個墓室,其他的地方則塞滿了各種物品。“龕上的金光閃閃的罩布使我確信這是一塊3000年來沒人打擾的冥地,我們已經來到了死去的古代君主麵前”,卡特在事後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