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龕共有四層,人們用了80多天的時間才把它移出來。法老的棺槨在金龕的第一層,一尊女神像張開雙臂和雙翅托著棺腳。棺蓋上仰臥著年輕法老的金像,他的雙手交又在胸前,緊緊握著象征王權的蛇鉤和鞭,臉上的表情帶著幾分嚴峻。棺蓋上的一件東西引起了人們許多感慨,那是一個小小的花環,也許是年輕的王後獻給死去丈夫的最後的愛情表白。而根據這些花,專家們推斷圖坦卡蒙安葬的時間應當是4月底到5月中旬之間。三層棺槨中的最裏邊的一層是純金製作的,它反射著墓穴壁畫的影子,它的裏麵就是帝王穀唯一沒有被觸動過的、3000年前的法老木乃伊。木乃伊的裹布被一層層剪開,一塊塊寶石被從中拿出來。法老的屍體在油脂的浸泡下已經變黑,肩部和頭部是一副黃金麵罩。這副麵罩是根據死者的麵容打造的,年輕而尊嚴的麵龐上,似乎有淡淡的說不出的惆悵。在木乃伊頭部下麵的墊枕中,發現了一塊純鐵。鐵在古埃及極為罕見,是十分貴重的裝飾品。而且,這塊鐵是在埃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一塊。
賽蒂一世王陵
帝王穀墓群絕對可以稱作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群之一。最著名的墓無疑當屬於被霍華德·卡特發現的圖坦卡蒙的陵墓。盡管墓內的東西的確不同尋常,但這座墳墓的規模其實是山穀中最小的,也是最不起眼的。而墓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應當屬於賽蒂國王的陵墓。它是整個山穀中保存最完好、建築最輝煌、雕飾最精美,同時也是從古至今保存下來的此類陵墓中最為壯觀的一座。
在帝王穀中修建陵墓隻是皇家殯葬儀式的一部分,這樣做的目的隻是為了保護國王的遺體及其隨葬品,而殯葬儀式的另一部分內容則是在廟中舉行葬禮。賽蒂一世的葬禮是在尼羅河邊庫爾納神廟中舉行的,神廟在安葬他的帝王穀的東麵2000米處。此外,他在阿比杜斯還修建了一座塔和一座廟。賽蒂一世的陵墓由一組建築組成:逐級下降的台階,擎天巨柱支撐的大廳,一道保護牆,這一切都是嚴格按照早先的賀倫海勃陵墓的規格修建而成。現在人們發現了這座皇家陵墓的圖紙,其中有一些是完工後的記錄而並非陵墓的設計圖。人們之所以保存完工後的記錄,是因為它將作為後世國王修建陵墓時的參照。賽蒂一世陵墓的裝飾工程也經過認真的設計,雕飾的大部分內容取自宗教經文中關於太陽的黑夜旅程以及相關的陰間主題,除此之外,還雕有賽蒂與神仙們在一起的場景以及一些宇宙星座。
漫話木乃伊
帝王穀的陵墓石棺中停放的都是保存至今的國王的木乃伊。5000年前尼羅河流域的農民不願意將原本不太夠用的肥沃田地當作墓地使用。人們將死去的親人光著身體埋在附近的沙漠邊緣。屍體通常隻埋入地下一米深左右,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流沙的移動,一些屍體暴露在陽光下。人們發現這些屍體早已被滾燙無比的沙子炙得幹透,通常的腐敗作用根本沒有進行。有些已經埋了幾百年的屍體,竟連頭發、指甲和皮膚都完好無損,跟生前毫無兩樣。
自此以後,社會興起對死人崇拜的風尚。為了讓死者得享永生,妥善地保存屍體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大事。古埃及人根深蒂固地認為,如果屍體在下葬後爛掉任何一部分,這部分即會永遠喪失。因此,後人在處理屍體時,無不小心翼翼,唯恐稍有不慎使先人無法得享永生。在這種情況下,人死後就不再埋在不太保險的沙中,而更多埋於堅固無比的石造墳墓裏。既然屍體不再埋於炙熱的幹沙裏,少了一道自然的脫水過程,那麼便需要以人為的防腐方式來取代幹沙的作用,木乃伊於是就誕生了。
最初,人們所做的隻限於以布條重重地纏裹屍體,比較進步的摘除內髒的防腐方式到了第三王朝時代才出現。這時,替屍體進行防腐工作的新行業也應運而生,許多防腐師更將獨門的防腐技術視為祖傳秘方,代代相傳,不肯輕易示人。
防腐師首先以燧石刀在屍體的腹部切開一道10厘米長的切口,將所有的內髒一一掏出,隻留下被他們認為屬於感情根源的心髒。接著把掏出的內髒以酒混雜藥品、香料清洗一番,並且以香柏油徹底衝洗腹腔。然後以一種帶鉤的工具,從死者的鼻孔探入頭顱,鉤出裏麵的腦髓,再灌入香柏油和香料,將裏麵殘餘的腦部組織衝出來。當屍體裏裏外外清洗過後,連同內髒放入一種叫泡堿的天然岩鹽粉末裏,這種東西有如海綿一般,能將屍體的水分抽幹,幹燥過程需時一個月。每一道流程,防腐師都必須十分小心謹慎,不能稍有疏忽,即使隻是脫落一根指甲,也很可能使死者無法得到永生。接下來,防腐師將幹透的內髒逐一用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在雪花石膏罐裏。這時還要為死者整容,把幹癟的屍身恢複生前的外觀,最後以抹過鬆香油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曾經有幾具木乃伊被人解開,麻布的長度竟然超過2000米,可以想見防腐師是如何慎重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