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世界文明奇跡(2)(1 / 3)

當被開采的岩石快與岩床剝離時,埃及人會在岩石的邊上挖一條格子狀的窄溝。挖好的溝的深度比被采岩石的高度更大一點。然後,在岩床下挖掉一點,再用木杠杆把岩石從岩床上分離。最後,從前麵把它拖出溝外。在挖鑿獅身人麵像邊上的窄溝的過程中,許多巨石石塊被挖出來並被用作建築神廟的核心石塊。因為這些石塊的岩層,與溝邊上的岩層和獅身人麵像上的岩石十分相符。

由整塊巨石雕成的獅身人麵像,臉寬4.1米,鼻長1.75米,嘴大2.3米,耳長1.9米。下頜掛著標誌國王威儀的長須,脖子圍著項圈,獅身裝扮著鷹的羽毛。石像麵貌慈祥,微露—絲神秘的笑容。在兩腿之間,有一塊大理石碑,叫“紀夢碑”。相傳,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圖坦蒙斯尚未當政的時候,一天在獅身人麵像前睡了一覺,獅身人麵像托夢對他說,你將來會當國王,在你登基以後,請你解救我,我雖人頭在外,獅身卻埋在沙子裏,呼吸困難,十分痛苦。後來,圖坦蒙斯果然當上了國王,他即動用大量人力,把埋在獅身上的沙子清走,並建了圍牆,防止風沙覆蓋。碑記便記載了一傳說。

實際上獅身人麵像並不是十分符合比例的:身體太長而頭部太小。古代雕刻家可能受製於它們的材料:頭部的大小受製於它的母石,即受製於那塊天然岩球的大小;而身體的加長,可能是因為在準備雕後腿的地方發現了斷層,所以隻好往後拉長。雖然如此,這個奇特的比例還是證明了雕刻家缺乏經驗。古代藝術家可能不太適應在這樣一個龐然的大物體上工作。同一時期,一些實物大小的雕像也不成比例。這表明,埃及人還沒有發明一種在後來的雕像中成功運用的格子方法,即比例係統。而且,雕像者在這樣一塊不平的石頭上工作,碰到了很多困難。埃及雕刻家更喜歡在一塊方形的岩石上工作,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上麵畫像並從長寬方麵決定各部分的位置。

石像密室說

獅身人麵像底下有密室的傳說,至少從中世紀就開始流傳著。兩位阿拉伯人馬奎茲和柯代描述獅身人麵像底下有個密室,有三條通道可通到外麵,每一條通道都可連到三座金字塔之一。早期歐洲的旅行家對這類傳說堅信不移,如1579年海爾菲利希曾描述一個通到獅身人麵像頭部的隧道,古代的祭師據說就以此取信信徒,聲稱獅身人麵像會發出神諭。雖然考古研究並未顯示在獅身人麵像或其神廟底下有密室,但此雕像和埋藏的秘密知識寶庫等相關話題仍在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人凱西再度引爆。凱西聲稱,亞特蘭提斯的“智慧典籍”就存放於和獅身人麵像相連的一個地下資料廳,在20世紀出土將會引發某個大災難。雖然科學家在1977~1978年、1992~1993年進行的電阻係數勘測顯示,獅身人麵像的周遭的確有一些反常現象,但之後的多次勘測,包括使用電磁勘測等手段,顯示這些反常現象是自然的縫隙和坑洞。

斯芬克斯文化

從金字塔到獅身人麵像,從法老的墓地到雅典娜神殿……人們發現,在古埃及遺址的每一個角落:墓地、石碑、雕塑、器皿、裝飾、繪畫……幾乎都可以找到一類被稱之為“斯芬克斯”的古怪圖案,它們無一例外地均為人獸合體。盡管在表達方式上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是由人、獅、牛、鷹共同組成的。人們將其稱為“斯芬克斯現象”或“斯芬克斯文化”。這種現象或文化似乎帶著一種蔓延的趨勢,從古到今,從內向外。在南美洛基山,在大和民族繁衍生息的日本島,在世界屋脊藏傳佛教的那些寺廟裏,以及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人們都能找到這種類似於人獸合體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作為一種帶有某種神力象征的聖獸出現,它們能夠拯救人類於水火之中,能夠醫治或者複活人類中的英雄,甚至可以直接降臨人間,以拯救正一步步走向衰敗的人類社會……也許,人們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這種“斯芬克斯文化”正是人類共有的記憶,也即是說,萬物同源。人類也曾經擁有過對另一種精神的共同追求。這種追求存在於人類記憶的深處,從遠古走來,在某一個曆史與現實的交彙點,獲得足夠的能量之後,它將再一次以生命的形象突然呈現於人類的眼前。也許,人類不應該再在曆史的旅途中踟躕不前了,而應該邁開大步,大膽地去探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真實。

盧克索

盧克索史話

“沒有去過盧克索就等於沒有到過埃及。”這是埃及人經常講的一句話。盧克索位於埃及首都開羅以南670千米處,有“上古埃及的珍珠”之稱,是最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

盧克索建於古城底比斯的遺址上。在第十七王朝時期,埃及因位置處於盧克索斯人統治的中心而逐漸聞名於世。當盧克索斯人被驅出埃及後,底比斯城就成為新王朝的都城,開始了埃及最強盛的時期,即新王國時代。當時的底比斯十分繁榮,人口達10萬。城市規劃得很好,光城門就有100多個。希臘大詩人荷馬曾在詩中讚歎它是“一百扇城門的底比斯”。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雅赫摩斯開始擴建這座城市,並陸續修建了大批廟宇、雕像和墓地。古埃及人崇信太陽神,按照太陽東升西沒規律在尼羅河邊興建這座城池,東岸是活人的城,宮殿如雲,廟宇森列;西岸是死人的城,陵寢深深,珍寶深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