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錢樹佛像與早期佛教的傳入(2)(1 / 3)

忠縣塗井崖墓年代標誌比較明確,出土錢樹佛像的墓內伴出有直百五銖,結合陶俑、器物的形態以及墓葬形製,原簡報將其定在三國蜀漢前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忠縣塗井蜀漢崖墓》,《文物》1985年7期。),其說可從。

彭山崖墓中出土錢樹佛像座的第116號墓,原報告定在東漢晚期,後來有意見認為由於錢樹佛像兩側的“胡人”形象見於塗井蜀漢早期墓葬,故佛像的年代應與塗井崖墓大致同期(吳焯:《四川早期佛教遺物及其年代與傳播途徑的考察》,《文物》1992年11期。)。筆者認為從該墓出土器物的特點上來看,似應略早於塗井崖墓,屬東漢晚期的可能性較大。

貴州清鎮石室墓的年代,原報告也定在“東漢時期”(貴州省博物館:《貴州清鎮平壩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1期。),但考慮到出土的錢樹佛像形製與綿陽何家山、忠縣塗井出土的錢樹佛像的形製十分相似,故亦應屬於同一時期。同理,流傳日本的幾件傳世品錢樹佛像日本學者推測其為“三國蜀”(南京博物院等編:《佛教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頁12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也應大致無誤。

陝西城固出土的錢樹佛像從目前所公布的資料來看,據稱係出土於東漢時期的磚室墓,但有關墓葬的具體情況不詳,無法作進一步的比較分析,原作者認為此錢樹的年代可能為東漢晚期(羅二虎:《中國陝西省出土錢樹佛像考》,《龍穀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第32號,1995年11月。)。與其他錢樹佛像相比較,此像雖然其印相、姿勢總的來說是相近的,但佛像頭頂的花卉狀華蓋、頸部的衣飾圖案以及胸前的圖案則與其他的錢樹佛像有所不同,似保留了較為濃重的中國傳統神仙像的特點。在沒有更多的材料可供考證之前,可從原作者之說。

綜上所述,上述錢樹佛像大體上始興於東漢晚期,流行於三國蜀漢,至蜀漢滅亡之後趨於消失,時代相當於公元二世紀末至三世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原定為東漢時期的麻浩、柿子灣崖墓佛像,其雕鑿年代有可能要晚至東漢建安至蜀漢末年(唐長壽:《樂山麻浩、柿子灣崖墓佛像年代新探》,《東南文化》1989年2期。),如果這一推測不誤,包括錢樹佛像在內的整個四川早期佛像的年代,主要應當流行於東漢晚期至蜀漢時期。

那麼,這一時期其他地區早期佛像流行的情況如何呢?下麵,我們可以作一個概略的比較。

中原北方地區雖然在東漢時期可能已經出現一些受到佛教影響而出現的圖像,如和林格爾壁畫墓中的“仙人騎白象”與“猞猁”象、滕縣畫像石中的“六牙白象”等(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文物》1980年5期。),這些圖像俞偉超先生均將其歸入“東漢佛教圖像”類,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的看法。即便如此,筆者認為,這都是間接地表達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的圖像,還不是直接表現佛的形象。與四川地區的錢樹佛像相似、或許可以稱之為早期佛像的,是1953年發掘出土的山東沂南畫像石墓中室八角擎天柱上刻出的兩尊立像。這個柱子的四個立麵,其東、西兩麵為東王公與西王母,均坐在華蓋之下,南、北兩麵頂端都刻有帶項光的童子立像。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南麵中段刻有一坐像,頭上似有髻,右手五指外伸,與施無畏印的手勢相似,其左手成拳狀屈於胸前,細審原圖,實際上原來也係握著衣角,隻是可能由於漶漫過甚,衣角的線條已經不甚清晰而已(曾昭燏等:《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這種造型的佛像與四川地區流行的早期佛像式樣十分接近。

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座佛像的肩部,有明顯的雙翼向上生出,與東、西兩麵所刻東王公、西王母圖像上的雙肩生出的雙翼如出一轍。前述流傳日本的一尊錢樹佛像的雙肩,也生出有這樣的雙翼,這個跡象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後文還將論及。關於沂南畫像石墓的年代,過去爭議較大,有魏晉及東漢兩說,但近年來隨著蒼山畫像石墓年代的確認,一般傾向於認為其時代應為東漢晚期(安誌敏:《論沂南畫像石墓的年代問題》,《考古通訊》1955年2期;李文信:《沂南畫像石墓的管見》,《考古通訊》1957年6期;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文物》198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