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在故居的後麵,原來是周氏家族的菜園,也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園地易主後,南北兩端雖已改變了麵貌,但主要部分仍保持原樣,西邊一堵泥牆還是原物。
故居出來向東行百餘米,往南過一頂石板橋就是三味書屋。魯迅12至17歲就在這裏求學。書房正中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和鬆鹿圖。書房內擺有方桌、木椅。窗前壁下擺著幾張學生自備的桌椅,魯迅後來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桌麵右邊有魯迅自刻的自勉字“早”。書屋後麵有個小園為魯迅及其同學玩耍之處。
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在魯迅故居東側,這是一座中西結合,樸素莊重的新穎建築物。大門上方鑲嵌著郭沫若手書“紹興魯迅紀念館”六個金色大字。建築呈“凸”字形,四周是寬敞的序廳、陳列室等。中間有回廊庭院。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手稿、信劄、模型、書刊和美術作品,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一生。整個展覽以魯迅先生少年時代生活和辛亥革命在紹興的活動最具特色。
魯迅紀念館西有鹹亨酒店,北有秋瑾紀念碑、周恩來祖居和蔡元培故居,很值一遊。
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地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位於台州市市區楓山北麓與小園山之間,有莊嚴肅穆之氣象,又有秀麗建築之雅趣,為紀念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光榮犧牲的398位烈士而建。1955年年底建成。陵園占地總麵積4462萬平方米。陵園主要建築有牌樓、墓道、戰鬥紀念塔、紀念亭、石碑、烈士墳墓、烈士橋、烈士塑像、紀念館、陳列館等。烈士陵園正麵為牌樓,上有著名書法家舒同題詞:“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烈士墓道”。山巔建有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紀念塔,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座呈六角形,塔體呈三角形,塔上塑有大型陸、海、空軍人雕像。塔頂上有五星燈,入夜,燈光高照。紀念館北麵為戰鬥陳列館,陳列有關戰鬥文獻資料、戰鬥照片、形勢圖等,係統地介紹了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過程。最近,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江山島位台州灣外,屬東磯列島,距海門港38公裏,位於大陳島北側15公裏。分南北二島,又稱兩龍山,相傳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曾在此操演水師。兩島相隔一條150米寬的水道,北一江山島麵積088平方公裏,南一江山島035平方公裏,最高點海拔130米。植被以茅草和黑鬆為主,森林覆蓋率10~20%。島上無常住居民,建有簡易棚屋數十間,為漁民季節性進島作業居所。
一江山島以“一江山登陸戰”而聞名海外。朝鮮戰爭勝利後,結束浙江沿海軍事對峙局麵的時機已趨成熟。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首次采用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戰術,一舉攻克一江山島,全殲國民黨駐軍王生明部1100人,其中俘敵550餘人,斃敵500餘人,解放軍陣亡官兵454人。這次戰役震驚了台灣國民黨當局,也震驚了美國政府,從而迫使國民黨軍隊撤出大陳等島嶼,浙江沿海始告全境肅清。
“一江山登陸戰”在解放軍戰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也是迄今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共兩黨的最後一場正麵戰爭。“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建於椒江城區楓山北坡,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築有紀念塔、牌坊、碑亭、烈士紀念館和雕塑、題詞碑等,陵區安葬400多位烈士。每年接待的掃墓和參觀者約10萬人次,已列入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椒江城區主要旅遊景區。旅遊者赴一江山島,可以發現島上遍布戰壕,構築有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碉堡154個,分三道防禦陣地,火力交叉,而島岸又多陡壁,海麵開闊。該役之壯,於今雖已歲月遠逝,但仍常有遊人上島尋訪故地。
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舊址
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地處溫州南部,座落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境內,2005年2月,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個部委列入國家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上海—嘉興—平陽線)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平陽山門、鳳臥一帶是該根據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省委的活動中心,是曾山、劉英、粟裕等同誌創建的浙南革命根據地之一。
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是由策應紅軍長征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即尋淮洲、方誌敏率領的紅七軍團、紅十軍團)突圍部隊組建的挺進師,在劉英、粟裕同誌的率領下,於1935年進入浙江南部後,與閩東特委葉飛等人會合,又與浙南地下黨和紅軍遊擊隊會師,開辟與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為了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的抗日青年幹部,閩浙邊臨時省委在疇溪小學(現平陽山門小學)創辦了當年南方8省14個革命根據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幹部學校——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粟裕任校長。1938年3月,根據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同誌親自到平陽傳達黨中央的指示:由粟裕同誌率領挺進師主力部隊500多人,北上皖南前線抗日;劉英等同誌仍堅持在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活動;撤銷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中共浙江臨時省委。1938年9月,浙江臨時省委轉為正式省委,劉英任書記。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平陽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兩地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對於統一和加強浙江黨的領導,鞏固黨的組織,堅持團結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