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是老革命根據地縣,縣內現存革命遺跡眾多,與南雁蕩山和南麂列島的自然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包括紅軍革命史跡、閩浙邊根據地史跡、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跡、烈士紀念史跡和粟裕大將骨灰敬撒處等五大板塊的以紅色旅遊資源為主和自然景觀相輔的革命聖跡景觀群。區內主要的紅色旅遊資源有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粟裕將軍部分骨灰敬撒處;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曾山、劉英、粟裕同誌辦公室及住所舊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浙南劉胡蘭”——鄭明德紀念館等二十多處。
寧波市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以餘姚梁弄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十九塊根據地之一,解決戰爭時期江南七大遊擊區之一。被黨和國家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被共青團浙江省委、浙江省旅遊局命名為“浙江省百萬青少年紅色之旅經典景區”。
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十九個大的解放區,其地域包括遼寧、熱河、察哈爾、綏遠、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其中所說的浙江,就是指浙東敵後抗日根據地。
浙東敵後抗日根據地,是華中八大戰略區域之一,是華中抗日的東南前哨地,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餘姚、慈溪、鎮海三縣以北地區)和浦東四個地區,位於杭州灣兩岸,滬、杭、甬之間,東瀕東海,南迄東陽至寧波公路,西跨浙贛鐵路金(華)蕭(山)線兩側,北達黃浦兩岸地區。擁有四百萬人口,一萬餘人的抗日武裝。
“皖南事變”後,黨中央和毛主席對新四軍在華中作戰的戰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確指出:浙東方麵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增辟這一戰略基地。華中局為貫徹這一指示,將開辟浙東、浙西兩地工作的任務交給蘇南區黨委書記譚震林負責。1941年5月至9月,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派遣武裝部隊分七批共900餘位指戰員,從浦東南渡杭州灣到浙東三北地區,與浙東抗日自衛武裝一起開展抗日鬥爭。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先後派譚啟龍、何克希、顧得歡、張文碧、劉亨雲、連柏生等一大批幹部和武裝到達浙東、領導浙東的抗日鬥爭。1942年7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成立由譚啟龍任書記,何克希、顧得歡、楊思一、劉亨雲等為委員的浙東區黨委,指揮浙江敵後的武裝。
1943年4月,梁弄解放。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等黨政軍機構進駐梁弄橫坎頭村。在中共浙東區委的領導下,以四明山為根據地,以梁弄為指揮中心,經曆大小戰鬥643次,攻克縣城2座,攻克敵偽據點110多個,斃傷日軍610人,俘虜日軍21人,斃傷汪偽軍3062人,俘虜偽軍5540人,解放同胞400萬人。抗日武裝力量由最初的900人發展成為15000餘人的新四軍浙東縱隊,同時開辟和建立4個專區,16個縣級政權。
解放戰爭時期,四明山是江南七大遊擊區之一。抗戰勝利後,為實現全國和平,新四軍浙東縱隊於1945年9月底奉命北撤,隻留極少數骨幹堅持浙東地區的鬥爭。在華中局指示下,浙東工委和四明山工委領導四明山地區革命武裝和人們群眾與敵人開展了100餘次大小戰鬥和反清剿艱苦鬥爭,恢複了根據地,並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東第二縱隊,下轄金蕭、會稽、台屬、四明、路南和浙東主力共6個支隊,統一指揮浙東地區的解放戰爭。在蔣介石老巢堅持鬥爭,成為蔣介石心頭的一把利劍,牽製了部分國民黨軍隊力量,為全國的解放戰爭勝利立下了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