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兩個劃時代的曆史人物
九州禹跡 百郡秦並
周興嗣編綴的這一文句,其內容意思是指:大禹治水,足跡遍布九州。漢朝的百郡都是繼續了秦朝統一的國土。這樣很明顯提到了兩個曆史人物的曆史功績:大禹治水和秦王贏政統一中國。
兩個劃時代的曆史人物,一位是傳說的大禹;一位是秦王贏政,即秦始皇。
一、大禹
禹為姒姓。相傳他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領袖,曆史上被尊譽為“大禹”。對此,在古籍名著《苟子·天論》裏,有記載:“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禹,因為初封為夏伯,以夏為國號,所以曆史上亦稱他為“夏禹”,等。傳說禹奉舜命治理洪水,成功了。所以受到社會上的尊重和百姓的愛戴,歌頌大禹領導民眾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生產,說大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不入,等等。所以,《千字文》以“九州禹跡”說明夏禹治水的艱辛,歌頌他治水的業績。
說起人們歌頌大禹,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生活中,人們在許多地方遊覽時,常常會看到烏龜的背上馱著一塊又重又大的石碑。
那麼,碑與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係呢?這裏有一段與夏禹治水有關的趣聞。
說夏代以前,蠵龜常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將它收服。它在推山、挖溝、築壩等方麵,協助禹治水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洪水治畢,大禹擔心它舊病複發,便下令搬來一塊“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蠵龜治水的功跡,讓它馱著石碑。這樣,正合螭龜的揚名心願;從此便出現了龜馱石碑的形象。
二、秦王贏政——秦始皇
商朝以來,尤其周朝,分封諸侯,封建治國,各國各自為政,不能統一幣製,不能統一衡器,等等,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秦王贏政在秦王政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十年間,把割劇稱雄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給滅掉了,統一了天下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了新的一套政權體製,即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中央集權製”。秦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修築道路,加強陸路交通及北擊匈奴族,築長城等;這些,有助於推動經濟文化發展和鞏固統一。因而,秦王贏政統一天下這件事被周興嗣選列入《千字文》中。
秦的中央集權製是在“春秋”和“戰國”時期政權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春秋“商鞅變法”的時期,就已經開始把地方許多小鄉邑(鄉,相傳為我國周代製度以12500家為鄉;邑,泛指一般城市。大日都,小日邑)統一劃歸為縣。春秋時期,縣大郡小。但是,隨著兼並戰爭的發展,到戰國時期,則漸漸變成郡大縣小了。例如,魏的上郡,有15個縣(《史記·秦本紀》);趙的代郡,有36縣(《秦策》)等等。秦王贏政統一天下後,建立起新的政權體製——中央集權製,在已經存在的“郡”和“縣”兩級製的政權體製基礎上,進行改革,把全國分設為36郡,郡下設縣。縣以下設有鄉、裏、亭等基層政權組織。鄉,下設“亭長”。戰國時,在國與國之間的鄰壤的地方設“亭”,並置有“亭長”,以防禦敵人。到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裏設一亭,每亭設一亭長,掌官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秦時的36郡發展到漢時已經有103郡了。周興嗣言“百郡秦並”中的“百郡”,古學者孫謙益先生說:“凡百有三,言百郡者,舉大數也。”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指出:“至秦始皇時,滅六國,並天下為一。於是罷封建,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至漢時,又分為百郡。言漢之百郡,乃秦所並也。”
秦王贏政統一天下後,丞相李斯等人根據古傳說中的“三皇”尊稱秦王贏政為秦皇,但秦王贏政覺得不夠,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決定兼采帝號,始稱皇帝。確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地方的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之下設有“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三公”和“九卿”,為“中央集權製”的上層高級官職,直接協助皇帝進行統治工作。國家內外政事,則皆由皇帝裁決。
1.中國古代秦和周政權體製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