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都城——大梁魏國是西周時被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北。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攻滅,把它封給晉國大夫畢萬,命為魏大夫。開國君主魏文侯(名斯)是畢萬後代,和趙、韓一起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所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改革,成為戰國初期強國。西攻取秦的河西,北攻滅中山,南擊敗楚國,奪得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一說魏惠王六年或九年,自安邑遷都於梁,因而魏也被稱梁,魏惠王亦被稱為梁惠王。
大梁城位於今開封城西北,原名叫開封。春秋時為鄭莊公屬地。鄭莊公命鄭邴在此處築城,命名為開封。大梁不僅是魏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商業城市,屬於二等城市,次於鹹陽、洛陽、邯鄲、定陶、臨淄等頭等大城市。
秦國都城——雍、櫟陽、鹹陽 秦國,開國君主是秦莊公子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周分封為諸侯。到襄公子——文公時,擊退大戎,占有岐山(今屬陝西)以西之地。春秋時建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
雍名為雍邑,秦德公建都於此,至獻公遷徙於櫟陽。
櫟陽,在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在秦的都邑——櫟陽,出現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宣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中國古代都城概況》),他收羅人才,變法圖強。而商鞅則就是這時到了秦國。
商鞅變法商鞅,戰國時政治家,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
秦孝公六年,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其內容主要有: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廢除貴族世襲特權,製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的製度;采用李悝《法經》作為法律,推行連坐法。秦孝公十二年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進一步變法:合並鄉邑為三十一縣(一說四十一縣);廢除井田製,準許土地買賣,創立按丁男征賦辦法,規定一戶有兩個丁男者必須分居,否則加倍征賦,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製。總之,商鞅先後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鹹陽位於今鹹陽市以東北約二十餘華裏,後世稱渭城。成陽作為秦的都城,則是從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開始的,據《史記·秦本紀)裏記載:秦孝以“十二年作為鹹陽,築冀闕,秦徒都之。”鹹陽宮殿闕樓是商鞅監修的。鹹陽同洛陽、邯鄲、定陶、臨淄等城一樣,亦是天下名城之一。
三、“城市”稱謂的由來
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其都城多有“小城”和“大城”的區別。
“小城”,亦稱“宮城”,是國君和貴族居住的地方。戰國時期,諸侯國都城內的“小城”是國君和貴族居住的地方,亦被稱之為“宮城”。“宮城”內的“宮殿”都是建築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亦稱“基座”)上,居高臨下,成為全城的製高點,象征著一個諸侯國統治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小城”,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在“宮城”(即“小城”)宮殿區內外,設置有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其作坊主要是為諸侯國鑄造軍事上所需要的各種兵器,以及商品交換所需要的鑄幣,或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種青銅器,或者為社會農業生產製造各種各樣必需的鐵製工具。
“大城”,亦稱“外郭城”,則是一般官吏、財主和平民的居住區。戰國時期,將國君和貴族居住的“宮城”(小城)外麵的城稱之為“外郭城”(大城),是一般官吏、財主和平民的居住區,亦是民間經營的各種手工業和商業的市區。特別是商業市區,有貿易,市場,俗稱“小市”。如《易·係辭》裏記載:“日中[中午]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指城鎮中趕集的“小市”。“市”成了“城”中必不可少的場所。
以戰國七雄齊國的都城臨淄為例。據楊寬著的《戰國史》裏記載:這座都城“建築在淄河西岸,大城北約四公裏半,東西約四公裏。小城在其西南角,周圍約五公裏,宮殿築在小城西北部的夯土台基上。市區大城的西部和小城以北,符合考工記‘麵朝後市’的規定,在小城的南部有冶鐵、冶銅和鑄錢的作坊,在大城的北部也分布有不少冶鐵和製骨的作坊。”
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到唐朝時,已經出現將“小城”、“大城”與商業“集市”密切相結合,各取一字把“城”和“市”相聯係一起使用,統稱作為“城市”。如唐學者封演在《封民聞見記》裏說“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