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即位後,立即派軍隊去抵抗魯軍,將魯軍打得大敗,魯國被迫,不得不把公子糾殺掉了,跟隨公子糾的謀士——召忽也隨之自殺了。管仲雖然沒有像謀士召忽那樣自殺,可是處境非常困難。
鮑叔牙雖然回到齊國當了大官,但他認為管仲的才能比自己高。所以,鮑叔牙向國君——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對管仲有一箭之仇。然而,經過鮑叔牙做工作,也就不計較了。將管仲接回國,並尊管仲為“相國”。其地位在鮑叔牙之上。這樣,兩位好朋友,一起輔助國君齊桓公治理齊國。管仲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如改公田製為按土地的肥瘠定稅賦;設鹽官煮鹽;設鐵官製農具;又鑄錢調整物價等等,使齊國在數年間就國富兵強。
由此看來,齊桓公之所以能成霸業,與他本人能聽取不同意見,善於重用賢人,能人(古時稱“謀士”)進行各方麵的改革是分不開的。
張儀的“連橫”主張對秦國的強大起了積極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戰事不斷,各國的國君,將對外政策看得極為重要,因此,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批遊士和說客,他們講究權變,積極地為各國君主出謀劃策。他們有的主張“合縱”,有的主張“連橫”,因此被後人稱“縱橫家”。
張儀就是一個有名的“縱橫家”。他本是魏國貴族後代。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執政時迫使魏獻上郡,幫助秦惠文君稱王,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齊楚聯盟,奪取楚漢中地。當時,秦國漸漸強盛,給其他各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齊國和楚國結盟,共同抗秦。秦便派張儀前往楚國,離間齊楚。張儀對楚懷王說,如果楚國和齊國斷交,秦王就讓出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三百公裏的土地給楚國。楚懷王信以為真,和齊國絕交。齊王氣怒之下,反而和秦聯合,共同對付楚國。當楚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時,張儀反口說是楚王聽錯了,要獻的是自己的三公裏地,而不是三百公裏。懷王大怒,於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打敗楚軍,消滅楚軍八萬,進而占領楚的漢中郡。楚失漢中後,又調集軍隊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今陝西藍田),但因孤軍深入,秦國一反擊,楚軍大敗而回。秦國取得了漢中,加強了關中和巴蜀的聯係,免除了楚國對秦本土的威脅。為秦進一步強大和以後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
由於張儀在曆史上有很大影響,民間便結合人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給他編造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帶著妻子去魏國遊說,見到了魏王,但魏王沒有任用他。他又領著妻子到了楚國,沒有料到楚王根本不召見他。無奈,隻好投到令尹(楚的相國)昭陽的門下,做個門客。有一天,主家——令尹昭陽大宴賓客,席間,令尹將楚國的無價之寶“和氏壁”拿出來顯示。傳來傳去,不知怎麼回事,“和氏壁”忽然不翼而飛了。這時,說什麼的都有,有的人暗示“和氏壁”是讓窮困潦倒的張儀偷了。令尹信以為真,下令將張儀捆綁起來,痛打一頓。張儀死也不承認,令尹隻好將張儀放了。他一回到家裏,妻子見他遍體傷痕,心痛得哭了,他說:“你不用哭,你看看我的舌頭是否還在?”接著又說:“隻要舌頭還在,我就不怕,我就可以靠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謀取官職!”
周興嗣用“晉楚更霸”來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霸和戰爭頻繁很有典型意義,因“五霸”中的晉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不僅頻繁,而且時間長達幾十年之久。
那麼,晉楚兩國之間戰爭,最後是怎樣平息下來的呢?據《春秋戰國史話》裏記載:“晉、楚之間爭霸戰爭繼續了幾十年,到了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就打不下去了,終於出現了一次休戰的和平會議——弭兵之會。”弭兵其意為息兵,即停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