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由這十六個不重複的字,編綴成的文句,其內容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從“五霸”說起
所謂霸,就是諸侯首領。則五霸指的是我國奴隸製社會的末期——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
關於五霸,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霸中,晉、楚爭霸中原,在中國曆史上比較著名。所以,梁武帝的文學侍從周興嗣將春秋時期出現的諸侯爭當首領現象,給高度歸納概括成為“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是什麼內容意思呢?
趙、魏都是戰國時期的國家,它們與當時的秦、韓、齊、楚、燕五國,被後人稱作為“戰國七雄”。當時,有兩個策士,一個叫蘇秦,一個叫張儀。蘇秦遊說燕、楚、趙、魏、韓、齊六國,主張從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條直線,共同反對秦國,叫做“合縱”。張儀又去遊說六國,讓他們分別與秦國聯合,連成一條橫線,去攻打其他國家,叫做“連橫”。受合縱、連橫謀略影響,七國間此戰彼和,變化無常。周興嗣將這種現象給歸納概括叫做“趙魏困橫”。
“借途滅虢”,假步借,途步路,假途即借路。所謂“假途滅虢”,指的是春秋時期“五霸”中晉國在晉獻公統治期間發生的曆史事件。晉獻公想攻打虢國,必須得過虞國境;晉獻公采用了謀臣荀息的計謀,派人帶著美玉良馬向虞國借路,軍隊通過虞國境內去攻打虢國。打敗虢國後,晉國軍隊回國時,順道也滅了虞國。
所謂“踐土會盟”,就是:“晉文公在城之戰後完成了霸業,周襄王趕忙派大臣去慰勞他。晉公文於當年率領晉、宋、齊、魯、鄭、陳、蔡、邾、燕等國在踐土(今河南鄭州市北)召開大會,訂立盟約,並把戰爭中獲得的戰車和俘虜獻給周王的使者,周王子封他為侯伯(霸主)。各國諸侯也都承認晉文公為盟主共同扶助王室,互相救助。”(《春秋戰國史話》)
五霸和七雄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重要曆史現象,周興嗣用十六個字概括在《千字文》中,其文句的意思是說五霸有謀臣,七雄有策士。關於五霸、七雄與謀士,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不妨在此說一說。
齊桓公的霸業 齊國的始祖是薑尚。在春秋初期,其國力並不強,當時北戎攻打齊國,齊國無力自衛,還得向鄭國求救。齊國的強盛是從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當政時開始的。齊襄公當政時,害死了魯桓公。魯桓公的兒子是齊的外甥(齊魯有長期的婚姻關係),魯國被齊國所壓服。鄭國發生內亂,齊國也乘機插手,壓服了鄭國。因此鄭莊公去世後,齊國實際上已經代替了鄭國的霸主地位。但是齊襄公沒有成就霸業,就被殺了。領導齊國稱霸於中原的,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公元前685—643年)。
說起齊桓公來,他成霸業亦是曲曲折折的。齊桓公名小白,他和公子糾都是齊襄公的弟弟。齊襄公無道,被殺,兩個人都怕受索連。所以,各自就由忠誠的助手(謀士)幫助出國。管仲和鮑叔牙是當時著名的“謀士”,並且二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公子小白由鮑叔牙侍奉逃往莒國;公子糾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魯國。過了一段時間,齊國的大貴族國氏和高氏二人謀商,派人到莒國召公子小白回國,立為國君。莒國便派武裝護送。這時,魯國也要武裝護送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率兵到莒國通往齊國必經之路上守候,目的是防備和阻止桓公小白回國當“國君”。當管仲率領兵趕到莒國的邊境時,正好碰上鮑叔牙和公子小白等一行人。他立刻拿出弓箭,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這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的帶鉤,沒傷著身體。心有智謀的公子小白,立刻假裝中箭,倒在車上。管仲以為射中了公子小白,立即送信給魯國君。魯國認為公子小白已經被射死了,沒有人與公子糾爭奪王位了,送公子糾回國亦就不那麼急了。結果,先回到齊國的公子小白,被立為齊國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