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重大史實的概括
原始社會以後,我國奴隸製社會經曆了夏、商、周三個奴隸製王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傳十三世、十六王,到公元前十七世紀夏桀亡國,共曆500年左右。夏的第十六個王桀荒暴虐,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成湯順乎民意,討伐罪人,滅了夏朝,建立起了商朝。商朝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第三十一個王是紂王(商朝因遷都到殷,紂王也稱殷紂)他也是暴君,寵信妲己,陷害忠臣,民心背離,周武王姬發召集天下諸侯,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即史稱的“西周”。西周從公元前1027年建朝,到了公元前771年幽王亡朝,共曆257年,傳十一世十三王。
梁武帝蕭衍的文學侍從周興嗣將發生在夏、商、周三朝的治國成與敗概括為十六個字,叫做“吊民伐罪,周發商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其意是說,有些君主(帝王)非常暴虐專橫,使黎民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就就有人起來安撫百姓,討伐罪君,推翻了商朝的開國君主。姬發,即周武王滅了商紂王,成了周朝的開國君主。每朝的英明君主能謙和地向百官詢問治國的道理、公平待人,便可將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
周興嗣的這十六個字,不僅舉出了夏、商、周三朝的典型事例,而且闡發了治國之道,含義深刻。
一、商族變遷成湯得天下
商為部落名。商族是黃河下遊的一個古部落。始祖契,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
從商族的始祖契開始,至成湯建國的幾百年間,商族在黃河巾下遊廣闊的平原地區則頻頻遷徙,往來無定,據相傳,一共遷移了八次之多:契從商遷蕃(今河北省平山縣);昭明曾兩次遷徙:一次遷於砥石(今河北省石家莊以南、邢台以北一帶),一次又遷於商(今河北省南部漳河地區);相土亦曾兩次遷徒:一次遷泰山下,一次則又複歸商丘;上甲微遷於殷(今河南安陽),一次則又複歸於商丘;成湯則才始居於亳(今山東曹縣南)。
成湯,其稱謂較多,亦稱武湯、武王、天乙,或成唐等。不僅如此,而且甲骨文裏,則還出現將成湯稱之為唐、大乙,或稱高祖乙等。商族之所以在傳至成湯時得以滅夏,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
一是商族傳至成湯時,逐漸攻滅鄰近的夏朝的盟國——葛(今河南寧陵北)、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等,經11次出征,成為相當強的國家。對此,古籍名著《孟子·騰文公下》裏有記載,即成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二是夏朝最後一個王夏桀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一個暴君。對此,古籍名著《史記·夏本紀》裏作了這樣的描寫,即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在這種情況下,成湯以討伐夏桀的虐政暴行為號召,發動了滅夏的戰爭。據史書記載,湯與桀雙方大戰於嗚條之野(今河南封丘東),夏桀大敗,退守三朡(今山東定陶)。成湯率師追至三朡,夏桀兵敗,向東方狼狽逃竄,最後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
公元前十六世紀成湯滅夏後,建立起了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王朝——商,建都於亳(今山東曹縣南)。並將夏朝傳國的九鼎運到亳都,象征權力的轉移。商朝曆經約六百年的統治,至帝辛(紂)亡國,商朝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
商朝時農業比較發達,已經能夠用多種穀類釀酒,手工業則已能夠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製白陶,交換亦比較擴大,出現規模較大的早期城市,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
二、周武王滅商
周文王還沒有完成伐商事業,就患病去世了。臨死前囑咐他兒子——太子姬發(武王)要積極準備推翻商朝的統治。
周武王繼位的第二年,就在盟[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大會諸侯,並作了伐商軍事演習,使商朝的一些大貴族,如商紂的庶兄微子、箕子及比幹(紂王的叔叔)等人,預感到要大難臨頭,他們就向商紂王反複進諫,力圖挽救商朝的崩潰。但是,他們好心沒有得好報,相傳比幹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箕子,因勸諫紂王,紂王不聽,把他囚禁。微子一見大勢不妙,不得不出逃,使商朝內部出現了大分裂。這樣,在客觀上就造成了有利於周族滅商的條件。從當時周族的武裝力量來看,並不是很強的,隻有三千戰士。但是周武王比較注意策略,決定聯合各部落的力量伐商。
周武王在他繼位第四年的一月間,率兵車三百輛、虎賁(周王的近衛軍)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了庸、蜀、羌、鬈、微、盧、彭、濮等部落共同進行伐商。
反商大軍從汜水(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進占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距離都朝歌隻有三十五公裏。)第二天,周武王立即召集聯合起來的反商大軍,舉行了誓師大會,正式宣布同商朝進行大決戰。
到這時,商王宮廷才得到消息。趕忙停止歌舞,撤去酒筵。商紂王慌慌張張召集將領商討迎戰對策。由於商朝的主力遠在東南戰場上,一時征調不回來。商王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把大批的奴隸和俘虜,匆匆忙忙集合在一起,武裝起來,開向牧野,逼迫他們上戰場。商朝的奴隸紛紛起義,掉轉矛頭,配合周武王的大軍攻打商朝,商紂王大敗。當天晚上,商紂王就登鹿台自焚而死。商亡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二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