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河南洛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早在周朝(西周)成王時,為了鞏固和加強對東方殷故士的統治,在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周公的主持下,營建了“雒邑”,從那時候開始,逐漸演變形成如今的洛陽城。
為什麼稱作為“雒邑”?“邑”,古時泛指一般城市,大日都,小日邑。如《廣雅·釋地》裏記載: “八家為鄰,三鄰為明,三明為裏,五裏為邑,十邑為都,……。”
夏製就是如此。到西周時,又有了發展。對此,古籍名著《周禮·地官·小司徒》有解釋:“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可見,周時,一般則是以“四井為邑”的。西周時,“雒邑”因其在雒水(今河南洛河)之北而得名。戰國時,將“雒邑”改為“雒陽”;三國時,又將“雒陽”改為“洛陽”,因“雒”亦作“洛”,亦通“洛”。改為“洛陽”後,就一直被沿襲至今。
今河南洛陽之地被周武王所看重的主要原因。“雒邑”的東西南北四方,均有大山環繞,即東望嵩嶽,兩依秦嶺,南有伊闕聳立,北有邙山屏障。此外,它在周時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所以,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率軍在朝歌(河南淇縣)附近牧野打敗了商紂王,建立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三個奴隸製王朝——西周之後,除了將都城設在“鎬京”(因城位鎬池西南,所以將都城名為“鎬京”)而外,為了加強和鞏固原商紂王統治的東方地區,擬定營建一座新都——“雒邑”,作為統治東方地區的政治中心。但是,周武王的這個設想未得到實現,他就因病去世了。
周公為什麼要在“洛邑”新建“東都”。武王死,因其子成王年幼,則由周公輔政,“三叔” (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聯合紂子武庚,在原商紂王統治的東方地區,發動了一場大叛亂。周公經過西周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東征,即平定了武庚發動的一場大叛亂之後,則決定在武王生前選定的地方,營建一座新的都城——“雒邑”,或曰“東都”,周公東征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舊商朝潛在的社會勢力,並沒有被徹底消滅,還是很頑固地存在著。特別是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使大批商朝貴族成了俘虜,失去了過去的威福,心存不滿,時刻夢想恢複他們失去的天堂。因為他們頑強地反抗周族王朝的統治,所以當時把他們稱為“殷頑民”。周公把舊商朝東部地區的那些頑強反抗周朝的“殷頑民”,都給集中遷移到洛邑,並派重兵鎮守。同時,向“殷頑民”展開“順應天命”的宣傳,如何“殷頑民”宣講什麼:我們周族隻不過是認真執行“天罰”而滅掉了商紂王的。所以,現在周族王朝才把你們集中遷移到新建的“東都”雒邑來。如果按照“天罰”本意的要求來說,你們都應該是被殺掉,可是在周族王朝不但不殺掉你們,反而還給你們房子和耕地,隻要是你們老老實實地臣服周朝,你們會得到“上天”的寬恕!如果你們不老實順應天命,我們周族王朝不僅是要奪去你們的房屋和土地,還要執行“天罰”殺掉你們!經過這種政治上的宣傳,再加上嚴密的軍事控製,確實達到了使“殷頑民”逐漸降服了周族王朝統治的目的。
三、夏、商、周三朝政權體製
夏朝的最高統治屬於王權。夏朝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曆史上原始社會結束,奴隸製社會開始。夏朝的政權體製,形成奴隸製國家政權的雛形。夏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帝王,在朝廷中設置的管理機構比較簡單,在一些古書中雖然有“夏後氏百官”之說,但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官,即管理畜牧的“牧正”、管理王朝膳食的“皰正”和管理造車的“車正”。夏朝地方設置的官叫“九牧”。夏朝將國土劃分為“九州”。所謂“九州”,占籍《書·禹貢》記載,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夏朝派遣九牧管理九州。
商朝逐漸出現“分封治國”。商王朝統治地區比夏王朝統治地區又擴大了,因而在國家管理體製上亦有所不同。商朝的最高統治者為國君,商朝廷中設置的官職,總名曰“內服官”,即在商王直接統治區內為王室服務,主要官職有:朝廷中輔助商王進行統治的“尹”;朝廷中執掌國家事務的“卿士”;掌管修史等文字工作的“作冊”;掌管祭祀或祈禱的“巫”、“史”、“卜”;掌管農業的“小籍臣”;掌管手工業的“工”;掌管家奴的“宰”等。商王朝在地方設置的官職總稱“外服官”,主要有在封土疆內掌統治大權的“侯”;領導一方的“伯”和受封的地方官“甸”。商王朝在地方設置的官逐漸演變成“五等爵位”,對此,古籍名著《禮記·王製》裏有記載: “王者之別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