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傳統的推賢舉能的“禪讓”製,自“大禹傳子”開始,王位繼承的問題,就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即開始了王位世襲。大禹的兒子——禹子啟,所以能夠繼承王位,是由他的父親大禹在位時,就已經給他創造了良好的繼承王位的條件。
大禹的兒子——啟,不僅世襲了王位,而且建立起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的王朝——夏。古代,國為姓,所以,我國史學家們,將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啟”。
當然,王位世襲與夏王朝的建立,則是同其他許多新生事物一樣,必然會要遭到傳統歸勢力的反對。當夏啟繼位後,伯益就率領強悍的東夷部落的武裝隊伍,向夏啟發動了進攻,打敗了夏啟的武裝隊伍,並將夏啟俘獲,囚禁起來。日子不久,夏啟逃了出來,重新組織了武裝隊伍,向伯益發起了反攻。經過艱苦奮戰,在最後一次交戰中,伯益部下向夏啟繳械投降,夏啟將伯益捉住殺掉了。對此,在古籍《古本竹書紀年》裏作了反映性記載:“益於啟位,啟殺之。”
其實,反抗夏啟的勢力,不僅有伯益,還有夏族的同姓邦國有扈氏。夏啟曾經率兵討伐過有扈氏,大約經過一年左右的較量,夏啟終於征服了有扈氏。
夏啟戰勝了有扈氏,標誌著夏王朝終於站住了腳跟。為了慶祝夏王朝的建立,夏啟在鈞台(今河南陽翟)大會諸侯,舉行宴享,各方諸侯紛紛前來朝賀。由此開始,以夏啟為首的夏王朝的統治,得到了各方諸侯的正式承認。
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啟建國以後,夏王朝共傳十三世、十六王,到公元前十七世紀夏桀亡國,共經曆了五百年左右,並且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的世係王朝。
夏代雖然基本上實行的“王位世襲”,但僅僅是屬於最初確立“王位世襲”的階段,而真正發展和為“王位世襲”製打下了基礎的應該屬於後來的商、周時代,特別是從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文開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宣父是周族的第一個首領。他有三個兒子,在率領族人遷居岐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時,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虞仲沒有跟著一起遷徙。古公亶父臨死時,就把他的周族首領地位傳給了他的幼子季曆,即周文王的父親。
季曆是個很能幹的首領,曾多次率領周族征伐鄰近的戎狄部落,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使周族統治者增加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使周族的社會地位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受欺壓的地位,一下子躍進到顯赫的奴隸主貴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勝利,對當時商朝的安定是有利的,因此季曆被封為商朝的“牧師”(一種職司畜牧的官)。但是,隨著周族統治者力量日益強大,加劇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為了遏製周族勢力的發展,把季曆殺掉了。
季曆被殺後,其子昌世襲了王位,即曆史上很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諸侯東征滅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襲製,就這樣延續下來了。
1.原始社會傳說的三次戰爭
大約四千多年前,在我國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居住著許多部落族。這裏土地肥沃,適於開墾種植發展農業,有利於部落族生活的安定和繁衍。為此,各部落都想獨占這塊沃土,部落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爭。但在傳說中有三次較大的戰爭。
蚩尤和共工氏戰於涿鹿之阿
以蚩尤為首來自南方的這支部落族和以炎帝為首來自西方的這支部落族,是中原地區眾多的部落族中勢力較強的兩支部落,所以這兩大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激烈的衝突。而來自南方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其勢力強大於以炎帝為首的“羌族”一支部落,使“羌族”這支部落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區落不住腳,被迫逃避到涿鹿,處於不安定的那種遊牧部落生活。盡管如此,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對以炎帝為首的“羌族”一支部落,仍然是跟蹤追擊,步步緊逼,正像古籍中所記載的“蚩尤乃逐帝,戰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這裏說的所謂“涿鹿之阿”,即在今太行山東側,“阿”是指山麓的意思。“九隅”同“九有”、“九土’、“九州”一樣,是共工的九個氏族居住的九塊地方,全部被蚩尤部落攻占了。據傳說,這場戰爭相當激烈而殘酷,共工氏拚死抵抗。史籍《淮南子·天文》中記載了這場戰爭:“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移焉。”由此可見,這場戰爭的激烈和殘酷。當然,這是屬於對這場戰爭的一種誇張描述而已。而炎帝部落的這支共工氏,在戰局非常緊急的情況下,被迫求援,同居住在涿鹿地方山灣裏的,以黃帝為首的由熊、羆,貔、貅、貔、虎六個氏族組成的部落聯合起來,共同反擊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共工氏與黃帝聯合起米抵抗奮戰,最後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