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決不甘心他們第一次的失敗。經過一段時間的整休後,蚩尤就與以黃帝為首的由六個氏族組成的強大部落又開戰於涿鹿之野,這次戰爭的結果正像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記載的:“據說‘蚩尤作興’,武器好,又是在優勢條件下同黃帝開戰的,因而黃帝開始處於守勢。”但是,經過一場激戰後,以黃帝為首的部落族徹底打敗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蚩尤被擒殺,其餘被迫南逃。對此,史籍中也作了記載:“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諑鹿之野,遂擒殺蚩尤。”
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古代曆史有黃帝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的傳說。這場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以黃帝為首的部落打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後,黃帝和炎帝在第一次大戰時結成的那種友好的聯盟關係,逐漸也就破裂了。其原因,就是黃帝和炎帝都想爭當盟主。由於爭奪盟主的矛盾日益激化,所以就發生了“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史記·五帝本紀》)這場大戰,炎帝被打敗了,隨之也就出現了黃帝統一天下的局麵。
蚩尤和共工氏戰於涿鹿之阿,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這是中國古代曆史中傳說原始社會時期著名的三次大戰,它的曆史作用和功績就在於它成為古史傳說最初統一天下,逐漸形成華夏族。所以,我國曆史上會有流傳至今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之說。
2.“九黎族”與黎民百姓
古代,將居住在南方的人,泛稱為“蠻族”。而南方各族中亦包括“黎族”人。據說有“九黎族”。所謂“九黎族”,就是當時有九個部落,都是“黎族”人。相傳這九個比較大的部落,每一個部落裏又有9個兄弟氏族,總共由81個兄弟氏族組成。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領。
由81個兄弟氏族組成的“九黎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部落。他們比較早地進入中原地區,由於這個地區土地肥沃,非常適於種植和發展農業。所以,成為古代強大部落族之間互相爭奪之地。
古代,將居住在西方的人,泛稱之為“戎族”。相傳“炎帝”就是西方各族中“羌族”的首領,而羌族的一支也較早自西方遊牧到中原地區。這樣,來自南方的和西方的不同部落為了爭奪土地肥沃的中原就經常發生激烈衝突。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其力量強於以炎帝為首的“羌族”,使得炎帝為首的“羌族”不得不逃避到涿鹿(此地方,一說在河北懷來縣,一說在涿鹿縣)。
由於人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後來就出現了對勝者的各種頌揚。其中亦包括神話傳說,將“九黎族”的首領蚩尤說成是兄弟81人,並且個個都是銅頭鐵額,耳上生毛硬如劍戟,頭有角能觸人,等等。
由於以蚩尤為首來自南方的“九黎族”的力量強大,不僅占居了中原地區,而且又步步緊逼進入到炎帝逃避的涿鹿之地侵擾,使炎帝為首來自西方的“羌族”一支生活不能安定,使炎帝被迫與居住在涿鹿地方山灣裏的黃帝族聯合起來,反擊“九黎族”的侵擾。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盡管實力強大,但終於被炎帝聯合黃帝的強大力量擊敗了,但涿鹿之戰,其雙方畢竟都是強者,所以事後人們將強者雙方在涿鹿之戰的情形加以神化,傳說,蚩尤曾請風伯雨師作大風雨,而黃帝亦請天女下凡相助。但涿鹿激戰的結果,蚩尤被殺掉了。
後來,“九黎族”的情況究竟如何?
其基本情形是:“九黎族”經過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到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了“黎國”,在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後為周文王所滅。春秋時,其地被納入晉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直到西周時,仍然有“黎民”之稱。如《詩·大雅·雲漢》裏就有記載:“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東漢經學家鄭玄(127—200年)作了注釋性的解釋:“黎,眾也。”而《孟子·梁惠王上》裏,亦有這樣的記載:“黎民不饑不寒。”但據古人楊筠如在《尚書詁》裏指出:“黎民當即九黎之民。”可見,“黎民”之稱,始於古代南方“九黎族”。而“百姓”之稱,源自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如《詩·小雅·天保》裏記載:“群黎百姓。”但這裏說的“群黎百姓”,並不指一般的“黎民百姓”,鄭玄解釋:“百姓,百官族姓也。”戰國以後詞義發生了變化,“百姓”“之稱用作為對一般平民的通稱,如《墨子·辭過》裏載:“當今之主,……必原作斂於百姓。”以後,一般人也比較喜歡使用“我是黎民百姓”這樣的口頭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