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千字文》對夏代以前(2)(1 / 2)

章草概括說來,就是屬於我國文字史上早期的草書,亦稱作草寫。這種漢字的特征是:隸書的草寫,是由草隸發展演變成的一種字體。它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著隸書筆畫的形跡,每個字獨立不連寫。自章草出現後,則廣泛流行於兩漢。因為這種字體構造彰明,或因適用於寫奏章,也有因為漢章帝(東漢章帝劉炟)愛好或以為史遊用以寫其所著《急就章》而得名為章草。實際上,這種漢字的字體,就是隸書的草寫,由草隸發展而成的。

那麼,章草究竟由誰始創作出來的呢?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作了曆史考究反映性的記載:“按章草。漢黃門令史史遊所作也。衛恒、李誕並雲。漢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雲。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槁法。非也。王情雲。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

行書 屬於介於草書、正楷之間的一種字體。這種文字,其字體的特征,概括說來,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沒有正楷那樣端正。這樣,在生活實踐活動中,則就逐漸出現將楷法多於草法的,則被人們叫做行楷;將草法多於楷法的,人們就管它叫做行草,相傳始於漢末,流行至今。

那麼,行書是由誰首創的呢?對此,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作了曆史性的記載:“按行書者。後漢隸川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雲。晉世北來。工書多以行書著名。鍾元常善行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

飛白 亦名為飛白書,則屬於漢字一種特殊風格的書法。相傳東漢靈帝(劉宏)時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得到啟發,作飛白書。這種書,其特征是: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寫成的模樣,漢、魏宮闕題字,曾廣泛采用。

對蔡邕始飛白書的由來,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則作了概括性的記載;“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隱、愔並雲。飛白變楷製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邕在鴻都門。見匠人施堊帚。遂創意焉。”

草書 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需要,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謂的草書。

狂草 到唐朝,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

那麼,張芝為何許人?

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據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對草書的由來,及由誰首創的,均作了曆史考究性的記載:“按草書者。後漢征士張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書狀日。蔡邕雲。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羽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難。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書是也。”

汲塚書 即汲塚古文。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晉書·武帝紀》作鹹寧五年,即公元279年。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作為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現據《晉書·束晰傳》),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得竹書數十車,皆科鬥字,稱為汲塚古文(原簡已不傳)。

汲塚書,亦名為科鬥文,也叫科鬥書、科鬥篆。被視為書體的一種。因粗尾細,形似科鬥(蜊蚪),故名。這種汲塚書,則是魏安厘王時。衛郡汲縣的一位耕人,於古塚中得到的。對此,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亦作了曆史考究性的記載:“汲塚書。蓋魏安厘王時。衛郡汲縣耕人。於古塚中得之。竹簡漆書科鬥文字。雜寫經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耕人姓不[即姓氏不明]。”

漢字 自古始,中國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不斷進行改革簡化,則逐漸發展演變形成比較完整的一套被人們使用的漢字,其數量究竟有多少呢?按照我國不同曆史時期出版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工具書,分別搜集的漢字,其數量大體情況是這樣的: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為9353個字;明代的《字彙》,為33179個字;清代的《康熙字典》,為47035字;1914年的《中華大字典》,為48000多字;1977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工具書《辭海》,為15000左右字;1980年出版的《新華字典》,為11000個字左右,但在日常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通用的大約有500到800字左右。

簡化字 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科學、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麵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人們不論是學習和使用,逐漸感到(或者叫做意識到)使用繁體字,有諸多不甚便利。所以,全國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國務院研究批準,在全國範圍內,同曆史上一樣,又一次進行統一文字改革,或者叫做簡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