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千字文》對夏代以前(2)(2 / 2)

簡化漢字的內容,概括說來,包括筆畫的簡化和字數的精簡兩個方麵,即把筆畫多的漢字,改為筆畫少的;把有幾種寫法的漢字,改為用一種寫法。所以,人們將簡化後減少了筆畫的字,給稱做為簡化漢字,或日簡化字。

二、“乃服衣裳”與夜市、衣裳

自從改革開放後,全國許多城市逐漸恢複或出現“夜市”。夜市,除了小吃以外,許多是賣衣裳。例如,北京繁華的西單南大街,其東西兩側每天都有“夜市”,以賣衣裳為主。現在已經沒有了。

“夜市”,始於何時何地呢?從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唐朝未有“夜市”之說。唐朝的都城長安雖然擁有買賣興隆的“東市”和“西市”,但唐朝廷對都城“長安”商業的管理和控製是很嚴的,每天中午(古時,稱“日中”)擊鼓三百下,表示充許商業區開市,各店鋪才能開門做買賣;每天太陽快下山時敲鉦(銅製的一種樂器,似鑼)三百下,以通知商業區必須罷市,各商店必須關門。對於此種情形,《新唐書》卷四十八的《百官誌》裏作了記載:“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人前七刻擊鉦三百而散。”

唐以後五代十國,亦尚未發現有“夜市”,直到北宋時,則才開始出現有“夜市”。

宋太祖趙匡胤統治的時期,為了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東宋都開封發布明令,提倡“夜市”。

對此,《宋會要稿》裏有記載,即“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召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亦稱“三更”半夜)已來,不得禁止。”由此可見,我國正式開放“夜市”,是在北宋趙匡胤統治的時期,其發源地就是在宋王朝的都城開封(亦稱“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

中國的衣裳。相傳,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的祖先——黃帝的時期,就已經創出了“衣裳(即今稱的“衣服”),戰國時期,開始出現“衣裳”名稱,並且將上身穿的叫做“衣”;將下身穿的叫做“裳”。如《詩經·齊風·東方未明》裏記載:“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古籍《毛傳》裏亦有明確的記載: “上日衣,下日裳。”不僅如此,而且古時候比較講究“綠衣黃裳”(《詩經·北邶·綠衣》)。

“衣”和“裳”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了嚴格的區分,隻是保留了這種稱謂,有時在一起同“服裝”、“衣服”等稱謂一起混用。

三、“推位讓國有虞陶唐”與“禪讓”、“世襲”

“禪讓”製,相傳始自“唐堯”、“虞舜”,及大禹時期。傳說中,遠古有一部落名陶唐氏,堯是其領袖,故稱“唐堯”,舜是古部落有虞氏的領袖,因而稱“虞舜”。禹是夏後氏部落領袖。

傳說堯、舜、禹皆為黃帝的後裔。據《國語·晉語》中說,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帝嚳(音庫)是黃帝子玄囂的後裔,居兩毫(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而堯,就是帝嚳的兒子,距黃帝五世。顓頊(音專需zhuan xu)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丘(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舜是顓頊的第七世孫,距黃帝九世。而禹呢?傳說,他是顓頊的孫子。

傳說,堯在帝位,諮四嶽。所謂“四嶽”,指堯所管轄的四方部落。而所謂“諮四嶽”,就是指堯同四方部落的首領商量,民主推選部落聯盟的領袖。所以,四嶽推舉出虞舜作為唐堯的繼承人(或曰“繼位”)。

唐堯死,虞舜繼位為部落聯盟領袖後,經“四嶽”的推舉,派禹進行治理洪水,禹實現了他父親——鯀治水未完成的大業。虞舜同唐堯一樣,同部落聯盟裏的各部落首領商量,亦經過民主推舉出為虞舜的繼承人(或曰“繼位”)。舜死,禹繼位。

禹在位時,亦經民主推舉出東夷的首領——皋陶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日子不久,皋陶死,禹又經民主推薦,將皋陶之子——伯益作為繼承人。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夏王朝建立之前——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的王位繼承推賢舉能的“禪讓”製。

但是,在大禹統治時期,情況就有所變化了,即大禹在實行推賢舉能的“禪讓”製的同時,則又創舉出了“王位世襲”。大禹盡管將皋陶子——伯益確定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卻不給伯益實權,把實際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啟,讓啟掌握了許多權力。當大禹年老死亡後,而堅守“禪讓”製的伯益,傳統做法,按照民主推賢舉能決定由誰來作大禹的繼承人。其結果是伯益沒有料到自己的威望和掌握的權力,均不及啟。例如,民間中傳的歌謠,不歌頌益,而歌頌啟:“啟才是我們的君主,他是帝禹的兒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