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千字文》對夏代以前(1)(3 / 3)

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科學、文化藝術等各方麵不斷向前發展,一年四季,不論春秋冬夏,日常生活中,自然要發生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事情。秦始皇統一天下,對中國的古文漢字,雖然是進行了一番有成效的改革簡化,並且亦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一套便於人們書寫的古文漢字篆書,即小篆。但是,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科學、文化藝術等各方麵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在生活實踐活動中,使人們漸漸感到(或者叫做意識到)小篆這種古文漢字,其筆畫仍然比較繁雜,書寫起來仍然不便。所以,在使用(或稱運用)和書寫小篆這種古文漢字的同時,人們又逐漸對小篆古文漢字進行簡化。

據說,程邈是當時社會上出現書寫的隸書漢字進行搜集和加工整理,並被社會上漸漸普遍使用。因程邈搜集和加工整理出比較完整的一套隸書漢字,對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後世就漸漸出現了人們相傳程邈為隸書的創造者。

隸書,亦被稱做為佐書、史書等。

那麼,程邈究竟為何許人呢?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則作了曆史考究性的歸納概括介紹:“按隸書者。秦下邦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得罪。始皇幽係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禦史。以奏事煩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曰隸書。”

那麼隸書與篆書(指小篆)有什麼不同呢?

隸書與篆書相比較,其不同之處,概括說來,其簡化的基本特征是:將篆書圓摶的筆畫,給加工改變化成為方折,使字體的結構上,改象形變化成為筆畫化,以方便書寫。例如,以致和指這兩個漢字來說,篆書的筆畫相當繁雜。而經過簡化成的隸書,就與今使用的漢字大體上差不多了,非常便於人們在生產、生活和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中應用。

這裏則應該指出,早期的隸書,其特征是:字形的構造上則保留篆書形跡較多些。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麵不斷向前發展,人們則根據實際書寫方便的需要,經過對篆書不斷加工整理和簡化才逐漸發展演變形成為筆勢、結構與篆書完全不同的兩種字體,而衝破了史前古文漢字的那種筆畫較繁的係統。這樣,從我國曆史上來看,隸書的形成與成熟,並被社會上普遍使用(或稱運用),它標誌著中國漢字發展到成為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形成的。楷書,亦稱正書、正楷、真書,它是由隸書發展演變形成的,其明顯突出的特征是:形體正方,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秦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並且一直被流傳至今,則仍然繼續使用著。

那麼,楷書究竟始於何時何人所作?

對此,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有記載:“按八分者。[始作楷書,其特征為字方八分,故名為八分]秦時人上穀王次仲所作也。王愔雲。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製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

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漢末至唐代,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仍然將正書,即楷書沿稱為隸書的。如《唐六典》裏記載:“校書郎正字,掌讎(音仇)校典籍,刊正文字,其體有五:……五日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總而言之,如今社會普遍使用的漢字,則是在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礎上,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改革簡化而發展演變來的。

自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開始簡化,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逐漸才發展形成為比較完整的一套古文漢字——籀文大篆和小篆,並且在小篆的基礎上,則逐漸又發展演變成為隸書和楷書等。

然而,不論是隸書,還是楷書,其主要的特征是:在字的結構形體上,是逐漸由圖形簡化變化成為筆畫化,象形變化成為象征,複雜變化成為簡單的一個過程。

在小篆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演變成為隸書和楷書的基本情況,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作了曆史考究反映性的描述:“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名書日隸書。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小異李斯。見師一時。陳留蔡邕。後漢人。左中郎將。善篆。采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官。善篆隸。每書。一坐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坐。上穀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師宜官。後漢。不知何許人。宜官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至飲足。削書而退。安定梁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乃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也。”

繼秦小篆和隸書之後,漢時出現有章草、行書,飛白、草書以及魏時的汲塚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