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春秋時期,鑄銅和冶鐵,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據《國語·齊語》裏記載,管仲執政時,用青銅(亦稱美金)鑄造劍、戟等武器(或稱兵器);用鐵(亦稱惡金)鑄造鈕、夷、斤等生產工具。特別是春秋中期,齊靈公(前581一前554年)時期,齊國鑄的叔夷鍾的銘文中,就記載有4000個官家的奴隸在從事開礦煉鐵。而甲骨文稍後出現的古文漢字金文,在社會各方麵皆得到很快發展,不僅表現在金文的字體逐漸齊整,而且刻在用銅和鐵製造的器具上的文字金文,亦越來越多。所以,生活實踐中,使人們的認識逐漸得到了統一,即將甲骨文稍後出現的古文漢字,給概括美名為金文。
總之,從我國曆史上來看,古老的古文漢字甲骨文和金文,則是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中國比較完整的一套漢字的基礎。
大篆和籀文是誰首創的?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早在奴隸社會春秋時期,就已經逐漸形成社會上較普遍使用古文字(簡稱古文),或日古文漢字,即稱大篆或名為籀文亦好,皆為周宣王(姬靜)時的太史(文職官,掌管編寫史書等)史籀所首創。對此,在宋時李肪等人奉宋太宗(趙光義)的命令集體編纂的大型類書之一《太平廣記》(成書五百卷)裏,則作了曆史考究。歸納認識性的指出:
何謂大篆呢?“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雲。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豐定六書。三日篆書。八體書法。一日大篆。又漢書藝文誌。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此官製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
何謂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日。史籀者。周時吏官教學童書也。與孔紙壁中古文體異。甄豐定六書二日奇字是也。”
隨著奴隸社會生產和生活各方麵不斷向前發展,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礎上,到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被社會上較為普遍使用的古文字(或日古文漢字),即秦王贏政滅割據成雄的六國,統一天下以前的秦國文,名曰為籀文,亦稱籀書,或名為大篆,或亦稱之為西方文字。因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人著錄於《史籀篇》,而得名為籀文的。這種古文漢字,春秋戰國時期,被韓、趙、魏、楚、齊、秦等許多國普遍使用。如《說文·解字通論》裏記載: “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指皆用的古文漢字——秦國文,即籀文,或稱大篆)。
小篆始於何時,又為何人所作?秦王贏政滅六國(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後,對秦國文,即當時被許多國較普遍使用的籀文大篆,進行了統一改革簡化文字,逐漸形成與史前相比較、顯然是簡化了的古文漢字——小篆。
那麼,古文漢字小篆,究竟出於何人所作呢?據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指出:“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今稱簡化]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日秦篆。”
總之,小篆是在籀文大篆文字的基礎上,經過改革簡化(增損),而逐漸發展和形成起來比較完整的一套古文漢字——小篆。對此,《說文解字·敘》裏作了曆史反應性的記載:“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古文漢字]史籀大籀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電。”不僅如此,秦王朝將李斯、趙高、胡毋敬作的《倉頡篇》、《爰曆篇》、《博學篇》,推廣作為社會兒童的識字課本。至西漢時,合為一本,改為隸書,統稱為《倉頡篇》。
然而,歸納概括,從我國曆史上來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小篆作為全國文字的規範,統一了表達語言的文化工具,使方言複雜的中國,在書麵語言上,能夠較快進行社會交流思想、傳播各方麵的經驗,對於推進和發展我國社會生產、科學、文化藝術等許多方麵,皆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秦相李斯在曆史上進行文字改革簡化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古籍名著《太平廣記》裏則專以《李斯》為題目,為李斯撰寫了簡短概括性傳記:“秦丞相李斯日。上古作大篆。頗行於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能詳。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斯善書。自趙高已下。成見伏焉。刻諸名山。碑璽銅人。並斯之筆。書秦望紀功石。乃日。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焉。
斯妙篆。始省改之為小篆。著蒼頡篇七章。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醨。 則三皇結繩。五帝畫像。三王肉刑。斯可況也。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為實。草隸為華。妙極於華者羲、獻。精窮其實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及秦望等碑。並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人妙。李斯書。知為冠蓋。不易施乎。”
隸書漢字是怎樣產生形成的呢?是在篆書(指小篆)的基礎上,經過簡化,逐漸發展演變形成為漢字的一種字體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