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媼媼,是古時人們對婦人的一種尊譽之稱,如古籍名著《國策·趙策四》裏記載:“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古人不僅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為父,地為母”,而且還認為天地是最富有的。正像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所說:“天公真富有,膏乳瀉黃壤。”(《雨後行萊》詩)所以,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便將“地”別稱為“富媼”了。對此,在古籍名著《漢書·禮樂誌》裏有記載:“後土富媼”。古學者張晏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媼,老母稱也。坤為母,故稱媼。”並且還加以注釋,曰:“媼神,地也。”
坤後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地離不開天的陽光雨露,正如古籍名著《易經·坤彖》裏所指出的:“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因此,猶如稱天為皇天一樣,稱地為“後土”。如《楚辭·九辯》裏載:“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後土何時而得漧?”由這些觀念出發,古人將“地”別稱為“坤後”了。
神州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將“天”視為“天神”。認為“天”是日、月、星辰、風雨的主宰者。不僅如此,還認為“地”亦是“神”即土地之神,給命名為“社神”。古籍《孝經緯》裏作了這樣的解釋:“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顯然,將“地”別稱為“神州”,與人們對“天”和“地”的這種認識密切相關。古籍《物理論》裏明確指出:“地名之日神州。”
下矩古人從“圓出於方,方出於矩”(《周髀算經》)的認識出發, “天在上,地在下”,故將“地”別稱為“下矩”了。
柔祗 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其所以會出現人們將“地”別稱為“柔祗”,與“地神”的認識是密切相關的。這裏可例舉兩個例子:其一,魏晉之際的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裏雲:“地者,卦日坤,其德日母,其神日祗”,其意就是說,“祗”指的就是“地神”。其二,古人謂地道陰柔,故稱“柔祗”,而其“祗”,亦指的是“地神”。所以,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將“地”給別稱為“柔祗”。如謝莊《月賦》雲:“柔祗雪凝,圓靈水鏡。”
順祗為什麼將“地”別稱為“順祗”呢?這是與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天”和“地”的認識和解釋分不開的。例如,古籍名著《孟子·離婁上》裏記載:“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其內容意思說,天有天道,在社會實踐中,人們必須得遵循它,否則是不行的。古人認為“地為萬物之母”,但也要順乎天道,才能生長出萬物,因此,古人又將“地”別稱為“順祗”。
黃祗這個別稱同“柔祗”、“順祗”,其含義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這個別稱,由大地之土為黃色的特征而來,古學者張慶餘在《祀後土賦》裏說: “肅黃祗之神位。”所以,取其“黃祗”將“地”給別稱為“黃祗”了。
黃輿 “輿”,除了它包含別的意思而外,人們亦雲“輿地”,亦指“地”而言。比較典型的例子,如古籍名著《易經·說卦》裏記載:“坤為地,為大輿。”《史記·三王世家》裏亦載:“天地有覆載之德,故謂天為蓋,謂地為輿。”因此,就出現了人們將“地”給別稱為“黃輿”。
方載 “載”,除了別的意思而外,亦指“開始”的意思,如古典名著《詩經·大雅·皇矣》裏載:“載錫之光。”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注釋曰:“載,始也。”《孟子·騰文公下》亦雲:“湯始征,自葛載。”所以就出現了人們取其“天圓地方”的一個“方”字,取其“開天辟地”之始的“載”之意,將“地”給別稱為“方載”;或者將“天”別稱為“方輿”,如《事物異名錄》裏記載,束哲《補亡詩》: “漫漫方輿。”注:“方輿,地也。”或者,亦將“地”別稱為“坤輿”,如古籍名著《易經·說卦》裏記載:“坤為地,……為大輿。”孔穎達疏:“為大輿,取其能載萬物也。”《宋史·樂誌八》裏亦記載:“昭靈積厚,混混坤輿。”
坤靈古人認為“天地”皆有神靈,取其“天為乾,地為坤”之意,故將“地”給別稱為“坤靈”了。如《事物異名錄》裏記載揚雄《司空箴》:普彼坤靈,侔天作則。”
方儀 坤儀 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曾經將“天地”名曰為“兩儀”,如《易經·係辭上》裏記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日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所以就出現了將“地”給別稱為“方儀”,或“坤儀”了。對此,《事物異名錄》一書指出,盧諶詩: “悠悠方儀廓。”注:“天地日兩儀,故地日方儀也。”劉琨詩:“坤儀舟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