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千字文》是怎樣開篇的(2)(3 / 3)

三、與日、月密切相關的引伸

1.北京東有日壇

日影,古時稱作為“日景”。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古代科學家們,就已經用“土圭”(古觀測儀器)對“日影”進行觀測,不僅發現和確定出了“冬至”(古時,稱“日南至”、日至、短至),而且據經兩年的觀測記載:冬至正午(古時,稱“日中”(時的日影變化,是不相同的,但經過連續四年的觀測後,日影才複恢到原處,即“日影”的變化,基本上相同了。所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們,將連續四年對“日影”變化觀測累計的時間,即將一千四百六十一天作為一個周期,並把這一周期分為四份,每份為三百六十五天多(加四分之一天),為了計時上的方便,就取其整數,將三百六十五天,確定為一年的時間。

總之,春秋時期,我國古代科學家們,通過對“日影”較長時間的觀測後,不僅確出“冬至”,以及一年的時間為三百六十五天,而且還確定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節氣,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到秦漢年間,已經形成我國獨創的比較完整一套農業“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我國古代,將太陽視為“大明神”,而且生活中逐漸形成多種形式的祭日風俗。例如,從前每年農曆二月初一“中和節”,就是屬於祭日風俗。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裏記載:“京師於是日[二月初一]以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

特別是明永樂和嘉靖年間,大規模修建北京城時,封建朝廷密切結合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神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就取我國最早測定出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節氣之日,進行祭祀天地日月神。所以,修建北京城時,於永樂十八年(1420)和嘉靖九年,分別在京城的南麵和北麵,各修建了一座祭祀天地神的“天壇”和“地壇”;明嘉靖九年,分別在京城的東麵“朝陽門”外和西麵“阜成門”外,亦各修建了一座祭祀日月神的“日壇”和“月壇”。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歲時紀勝》)

日壇落成後,就成為明清兩代祭祀(太陽)的處所,每年春分日出(寅時)行祭禮。現在,這裏以經成為北京著名的“日壇公園了”。

2.北京西有月壇

陰曆,是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個月。按照現代科學精確的時間計算,一個月的時間,是29天12小時零14分3秒。為了計算上的方便,就取其整數,規定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積十二月為一年。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精確的時間,一年為365天5小時零48分46秒。

陰曆與陽曆相比較,積累起來,三年就要相差上一個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科學家們,經過精心研究後,發明創造出相當科學的“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的法則。具體說,就是在19年的時間裏,有7個閏年,閏年多加一個月,即閏年一年為13個月,平年為12個月。這種曆法,不僅反映了月亮圓缺變化的規律,而且亦與地球太陽一周作為一年,春夏秋冬天氣冷熱變化的規律,基本上相符合。這就是我國獨創的世界聞名的“陰陽曆”(亦稱“陰陽合曆”),並且至今,我們使用的農曆,就是這種“陰陽曆”。

為了紀念古代科學家在曆法方麵的重大貢獻,人們不僅將月亮視為“夜明神”,而且逐漸形成多種祭月風俗。

到明永樂和嘉靖年間,大規模修建北京時,封建朝廷密切結合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神的需要,取“冬至”、 “夏至”、“春分”、“秋分”四大節氣之日,進行祭祀天地日月神(以示重視農業“二十四節氣”)。所以,修建北京城時,不僅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和明嘉靖九年(1530年),分別在京城的南麵和北麵,各修建了一座祭祀天地神的“天壇”和“地壇”,而且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分別在京城的東麵和西麵,各修建了祭祀日月神的“日壇”和“月壇”。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歲時紀勝》)

那麼如何進行祭月呢?《中國名勝詞典》作了介紹,即“每年秋分亥時[人定亥時]行祭禮,配祀28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圍星辰。”所以,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就成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夜明神”(祭祀月亮)的好場所。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北京著名的“月壇公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