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千字文》是怎樣開篇的(1)(1 / 3)

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周興嗣則是怎樣開頭撰寫《千字文》的呢?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文章開頭開得好,下麵的文章就比較好作了。

周興嗣撰寫《千字文》,一開頭從自然界天、地、日、月、星辰寫起。顯然,文章的開頭,開得好,因為自然界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推天、地、日、月、星辰。對此,古學者孫謙益在《千字文釋義》裏對《千字文》的開頭作了這樣讚賞的評語,他說:“此一節(指《千字文》的開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為下十二節之綱領。”

古人對天地的認識多來自於感性認識,天空明顯的特征,即夜問是黑色的;而大地之土,總的說來,其特征為黃色。但是,偏巧從王羲之書法中拓出的一千個字中沒有“黑”字。怎麼辦?周興嗣就以“玄”字來代替。因“玄”字亦謂之為黑色。在《易經·坤·文言》裏就有記載,叫做“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所以,周興嗣就將詩書六經裏記載的文句為他編綴《千字文》所用,概括為“天地玄黃”。

宇宙,按照愛因斯坦的觀點就是空間加上時間。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宇宙是物質世界,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終了,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宇宙的可觀範圍日益擴大。這個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太陽係所屬的銀河係,而包括數以百億汁的其他星係,稱為河外星係。每個星係包含著數以百億、千億計的恒星。20世紀80年代初期,能觀測到最遠的天體離地球約200億光年。古人包括周興嗣在內,對宇宙不可能有現代的這種科學的認識和解釋,所以,就用“洪荒”二字來歸納概括對自然界宇宙的認識,叫做“宇宙洪荒”。所謂“洪荒”是指混沌、蒙昧的狀態。古人認為世界誕生的時候,廣漠的天地間一片混沌。由此可見,古時人們對自然界宇宙的認識,也是處於“混沌、蒙昧的狀態”。

古時候,人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觀察,對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逐漸得到了不少規律性的認識。例如,古時,人們將反映太陽規律性變化的現象——太陽落下去,稱作為“日下”;將太陽落下去之前的時候——傍晚,稱之為“日夕”;將太陽正午時名曰“日中”;將太陽偏西,約下午二時前後,稱作“日昃”,亦作“日仄”、 “日側”。古籍名著《易經·離》有這樣的記載:“日昃之離,何可久也?”《書·無逸》裏載:“自朝至於日中昃”,等等。月,即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觀察和摸索,對自然界中的“月”,即俗稱的“月亮”,逐漸得出了不少規律性的認識。例如,古人將月亮繞地球一圈時間內的圓缺變化,歸納概括叫做“盈”與“虧”。而所謂“盈”,即指“月相”為“望”,亦稱之為“滿月”。按照唐著名的經學家孔穎達的解釋:“盈謂月光圓滿。”按照時問來說,就是指農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後能看見整個的月麵,稱之為“望”,或“盈”,也叫做“滿月”。古人將“滿月”(“望”或稱“盈”)前後的“月相”,均稱之為“虧”。星,是天空中除太陽和月球外,肉眼或用望遠鏡能看到的發亮的天體(不包括彌漫狀、雲霧狀的天體)。古時人們將自然界中的“星”,一般通稱為“星辰”,如《書·堯典》載:“曆象日月星辰。”唐詩人元稹在《夜坐》詩中說:“螢火亂下秋已近,星辰早沒夜初長。”天空中的星辰,盡管繁多複雜,但它們各自均有自己的運行軌道,用古人的認識來說,則就是叫做“辰宿列張”。

對自然界中的日月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在古籍裏亦有記載,如古籍名著《易經·豐》裏記載: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蝕)”,其意思就是說,太陽和月亮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則是:中午(古時,稱“日中”)以後,日西斜; “盈謂月光圓滿”(唐著名的經學家孔穎達語),但“盈”以後,則為“虧”,古時的認識,稱作為被“食”(蝕)。

所以,梁武帝蕭衍的文學侍從周興嗣,將從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中拓出的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對自然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天地日月星辰規律變化,恰到好處地引用詩書六經裏的文句,編撰成了有內容有意義的文句,叫做“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對周興嗣編撰的文句——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古學者孫謙益先生在《千字文釋義》象(參)注裏,亦作了解釋性的認識。文句不長,照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