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千字文》是怎樣開篇的(1)(2 / 3)

天地既開闊,則有日月星辰垂象於上矣。日,陽精;月,陰精;盈者,月光滿也;昃者,日西斜也;月至望則盈;日過午則昃;辰者,日月所會之次。分周天為十二宮,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宿者,日所躔之星也。蓋日行於天,其所當度之星,取而識之,名之日宿。凡二十有八焉。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是也。列,陳也。張,布也。謂辰宿陳布於天也。淮南子雲,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

二、與天、地密切相關的引伸

1.天的別稱

按照現代科學的解釋,所謂“天”、“天空”,是屬於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然而,對於“天”這種自然現象,古時人們的認識和解釋,有各種各樣,所以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天”就產生了許多別稱,並且皆有根有據。

圓象 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將其“圓”作為“天”的代稱;其“象”字,在這裏使用,其意為現象;或日為表現;所以,古時生活中,人們將“天”別稱為“圓象”。如古籍《禮記·孔穎達序》裏,就是將“天”別稱“圓象”,叫做“上法圓象,下參方載。”

泰元 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自然界中的天地,產生了這樣的認識和解釋,叫做“象曰:天地交,泰。”(《易經·泰》)其“元”字,按照古人的認識和解,為“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春秋繁露·重政》)按照現代的認識和解釋,其“元”字,則為古代哲學概念。就是指天地萬物的本原。正是古人有這種認識,在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則就漸漸出現了將“泰”和“元”二字,給組合在一起,作為“天”的別稱。如古典名著《漢書·禮樂誌》裏記載:“淮泰元尊,”並且效法古代,叫做:師古注“泰元,天也。”

太皓(hao號) 太,為極大;至高。“皓”字,指作為天的意思和認識,亦相當早。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早在奴隸製,反映西周社會時期生活的名作《詩經·陳風·月出》裏,就已經有了這樣的句子:“月出皓兮。”顯然,其“皓”字,則指的就是“天”。所以,古時漸漸就出現了人們將“太”和“皓”二字相連係一起使用,作為“天”的別稱。唐代李賢在《後漢書》中注釋曰:“太皓,天也。”

上靈 其上者,有名曰“至高無上”。自然界中,什麼最“至高無上”呢?毫無疑問,在古人眼裏,應屬於“天”(或曰“宇宙”),因為自然界中再也沒有高過於“天”的了。由於古時科學不發達,對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得不出正確認識性的解釋,就認為有一個神靈存在於自然界中,人們將“天”想像為萬事萬物的主宰者。如古籍《書·泰誓上》裏記載:“天佑下民。”因此,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漸漸就出現將“天”給別稱為“上靈”。對此,在《晉書·樂誌》裏就有記載:“我其夙夜,祗事上靈。”

穹靈 古人觀天,認為“天空”是中間隆起,四周下垂的形狀。根據這種認識,古人將“穹”字作為“天空”的代稱。如稱:上穹;或曰“蒼穹”;或曰“穹蒼”。結合對“天”那種“上靈”認識,故將“天”給別稱為“穹靈”。古籍《北史·魏明帝紀》裏記載: “穹靈降祜,麟趾眾繁。”而所謂“穹靈降祜”,其意思說,天有“神靈”,它能降福。

上玄 “玄”字,古時人們最早將它用來表示赤的黑色,如玄青;玄孤。後來,人們不僅用它來表示黑色,而且將它應用於對“天”(或曰“宇宙”)的解釋,說是無形的。如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一作楊雄)在《太玄·玄攡》裏,就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和認識,他說:“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因此,自古始,社會生活實踐中,則就逐漸出現:人們將“天”給別稱為“上玄”。如《隋書·高帝紀》裏記載:“受命上玄,廓清區宇。”

碧落 “碧”原指青綠色的美石。不僅如此,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將晴朗的天空,美名為“碧空”。又如《宋史·樂誌》裏說:“炎精之神,飛軿碧落。”《山堂肆考》:“碧落,天也。”

真宰 “真”字,包含多種意思,如真實;真誠等等。並且“真”的突出特征,與“偽”、“假”相對。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就已經將它運用(或曰“應用”)到生活許多方麵了。如《漢書·宣帝紀》中載:“使真偽毋相亂。”在道家的生活中,將“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稱作為“真人”。其“宰”字,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早在殷代時,就已經被人們應用為官名的稱謂,即將掌管家務和家奴者,名曰為“宰”。西周時沿置,掌王家內外事務者,亦皆名曰為“宰”。春秋時各國亦沿襲使用,亦多稱為“太宰”。卿大夫總管家務的家臣,卿大夫所屬私邑的長官,也都稱作為“宰”。古時人們認為“天”為萬事萬物的主宰者。或者,換句話說真正能夠主宰萬事萬物的,隻有“天”。所以,將“天”別稱為“真宰”。例如,《莊子·齊物論》中說:“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和雨中花》的詩作裏也說:“真宰倒持生殺柄,閑物命長人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