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啟蒙讀物,它出現在武帝時。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9年在位)長於文學,精樂律,曾創製準音四具,名“通”;又製長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應十二律,並善書法。因梁武帝蕭衍比較重視書法,故命令朝廷中的文官殷鐵石,從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中,拓出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當帖,以供王子王孫們臨摹。因為拓出的字每字一紙,顯得很零亂,梁武帝便命文學侍郎周興嗣編撰成有內容、有意義的文句。周興嗣便用這限定的一千個字編撰成著名的《幹字文》。對此,在中國書店出版的《千字文釋義》裏,古學者孫謙益先生參注:“太平廣記雲,梁武帝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揭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帝[指梁武帝蕭衍]召興嗣謂日,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發皆白,賞賜甚厚。”
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為四言韻語,敘述有關自然、社會、曆史、倫理、教育等方麵的內容知識。由於它氣勢雄厚、含義雋永、韻律妥貼,漸漸流傳開來,成為中國舊時蒙學課本。
《千字文》自隋代以後,有多種續編和改編本,如宋胡寅《敘古千文》、侍其瑋《續千文》、葛正剛《重續千文》;元許衡《稽古千文》;明周履靖《廣易千文》、李登《正字千文》;清何梓珍《訓蒙千文》、龔聰《續千文》等。又比如唐高僧義淨曾撰寫《夢語千字文》。《千字文》雖然文句不多,但它包含的內容廣泛,含義深遠,下麵擇其要做些粗陋的介紹,一籍此可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