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展望篇“和平崛起與發展”的重要意義(1)(1 / 2)

編者按:“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等一係列思想,是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國際格局發生劇變、中國遭受西方國家製裁的嚴峻形勢下提出來。當時中國麵臨“怎麼辦”、“向何處去”等尖銳問題急需回答,鄧小平就此提出了一係列重要思想和對策。現在國內外都有人對“韜光養晦”產生了一些誤解和曲解,他們把“韜光養晦”誤認為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式的故事。認為中國外交戰略有一個長遠的、沒有宣布的內容和目標,隻是中國人覺得現在力量還不夠,還不是說出和實施這一宏大戰略的時候。一些外國媒體猜想中國宣布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在自己還不強大的情況下施展的一種陰謀詭計,其實這些都是對“韜光養晦”的誤解。

一、“韜光養晦”的文化蘊含

“韜光養晦”本質上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做人、做事、做學問方麵的價值取向,告誡人們即便再有聲名、有才華,但在待人接物的行為舉止上,仍應收斂、低調,不要鋒芒畢露,動輒張揚。“韜光養晦”主要內涵是中國要保持謙虛謹慎,不當頭、不扛旗、不擴張、不稱霸,與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其思想蘊含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1、“韜光養晦”反映中國的人價值取向

作為成語,源於清代鄭觀應(1842-1921)於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其義類同“晦跡韜光”,亦即主張應隱藏才華,不使外露。用於積極入世一麵,是“晦跡韜光德自長”,“如同美玉,藏於泥土之中,一旦出世……始成器”;用於消極出世一麵,是為了“避禍”、“避仇”、“隱居”、“絕名利”。

2、“韜光養晦”是中國人的一種行為模式

“韜光養晦”內涵中的積極麵同儒釋文化中的中庸、中道關聯度十分緊密。被列為儒家經典之一的《中庸》指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是與人生的最高境界“誠”直接聯係在一起的,即“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這是把處理事情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看成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對中國人來說,“中庸”從來就非貶義詞,而是一種美德,這是它的曆史真實麵貌。佛教東漸後,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了大量佛教概念。其中,佛教主張的“中道”,即不讚成“斷見”(認為事物滅後不能再生)和“常見”(認為事物常住不變),而是強調要行“中道”,指出“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智慧)”。

3、“韜光養晦”與東西方國家理性的主流思潮相接近在西方文化的源頭古希臘哲學中,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也提倡中道,認為行為包括過度、不足與適中三種情況,適中是美德的特性,亦即中道。伊斯蘭文化的經典《古蘭經》中,同樣明確反對過分、過度,而主張中間主義,強調阿拉伯民族應是中正的民族,伊斯蘭文明是中正的文明。可見,對中外主流文化而言,中庸、中道、中正、中間主義……都是褒義詞,都處於倫理道德的高端,在理性、道義層麵決不會遭人詬病。因此,當前公開倡導以中庸、中道文化為底蘊的“韜光養晦”,既與中國外交的“和諧世界”理念一脈相承,並行不悖。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及其深厚的中國中庸文化底蘊,也是可以與別國分享的公共產品。因為國際社會的成員,事實上能力、貧富、強弱都不相同,再大、再富、再強的國家都不可能包攬所有的國際事務,也不可能由它一家說了算。中國提倡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作為外交理念,反映的隻是中國有自知之明,有與各國真誠合作、同舟共濟的誠意,采取的是盡心盡力、恪守職責的態度。“韜光養晦”和“和諧發展”的理念,不僅僅是中國為了消釋美歐國家的疑慮和曲解,更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一項公共產品,世界應該接受這樣一份禮物。

二、“韜光養晦”的理論與實踐辯證

國際上有些人說,中國有句話叫“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猜想中國宣布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在自己還不強大的情況下施展的一種陰謀詭計。其實,這是無端猜疑。這句話是鄧小平同誌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講的,主要內涵是中國要保持謙虛謹慎,不當頭、不扛旗、不擴張、不稱霸,與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

從鄧小平當年強調的思想看,他說要“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不隨便批評別人、指責別人,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要做”,“要堅持同所有國家都來往”,“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少管別人的事”,“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等等,這一切都與“韜光養晦”這個成語所指的隱藏鋒芒、不使外露、保持低調、悄悄發展自己的意思是相吻合的。鄧小平還曾多次指出,“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別人幹涉內政”,“不要指望中國人民吞下苦果”。在關係國家主權、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鄧小平是主張“硬”而不是“軟”的。因此,決不能將“韜光養晦”誤解為無原則的“軟弱退讓”。長期以來,從和平發展的世界大局出發,從亞太地區穩定與繁榮的地區利益出發,中國一直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對目前中國南海多數島礁被相關國家占領、油氣資源被掠奪的現狀保持了高度的克製,並探索雙邊協商的辦法逐步解決島礁和海洋劃界爭議,這是此前南海局勢保持相對穩定的根基所在。但是“和平崛起”並不意味著中國懼怕衝突。中國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更重要的主觀訴求在於避免走曆史上崛起大國軍事擴張導致全球性戰爭的老路。中國的理性選擇在於規避挑戰傳統的霸權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懼怕外部試圖強加給中國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