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特別篇“和平崛起與發展”同“軟實力”(4)(1 / 2)

其四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的文化創新在吸收之中,當然還要堅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鄲學步。我們要用世界的眼光,將世界各國的文化成果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的參照係和資源庫,並以此激發我們文化創新的靈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記,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點的,是應以“我”為主的。借鑒什麼的經驗,吸收什麼樣的成果,這些都應從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晏子春秋》中有句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種變異在文化創新中也同樣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隻是簡單的嫁接,那麼所謂文化創新,結出的就隻能是苦果了。事實上,任何文化創新都是一種“揚棄”,既要力避無原則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視自己腳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們的文化創新要始終堅持自己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原則:既植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順應世界文明進步的潮流,著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中國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層次上,必須創新並規模推出文化精品。要依靠現代科技推動傳統文化升級,實現文化產品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培育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的新的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文化是一個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當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展開,這為我們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不斷推進文化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積澱深厚,我們應在開放包容中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不斷推動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和繁榮。

其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日漸崛起令世人矚目,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則亟待拓展。有數據表明,目前美歐占據世界文化市場總額的76.5%,亞洲、南太平洋國家19%的份額中,日本和韓國各占10%和3.5%。美國文化產業創造的價值早已超過了重工業和輕工業生產的總值。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們需要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們知道什麼是最中國的、最優秀的、最能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麼是全球市場;知道誰在消費中國,誰在了解中國,否則很可能將導致文化生產過剩或者錯位。

4、積極推動公共外交,以文化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公共外交是指一國政府為提升本國的國際形象而開展的直接針對他國公眾的公關活動,它以文化傳播為主要方式,以大眾傳媒、非政府組織及網絡為主要載體。形象一點說,它是一種“軟外交”。2004年8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上指出:“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基本目標。”我國2009年召開的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強調指出,“要加強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紮實傳播中華優秀文化。”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次上公開將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形勢下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就是要改變國外對中國的看法,糾正盛行多時的中國威脅論,讓公共外交成為展示中國合作、開放、民主、進步形象的重要窗口使得中國日益增加的綜合國力能夠為外部世界所接受。

其一選擇好工作對象。中國的公共外交,要學會用百姓的故事、百姓的語言和百姓的視角來詮釋自己,打動對方,影響輿論。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善於開發國內研究機構、民間團體和傳媒界的有效資源,主動擴大讓他們“走出去”的機會。要與時俱進,適應國際公共關係領域發展的新潮流、新規範,學會借用國外的公關公司、專業經紀人和技術顧問等市場資源來“強身”,既可有助於提高我方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還有助於將中方的需要和立場傳遞出去。分布於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尤其是已經進入當地主流社會的政治、經濟、知識界的傑出人士,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愛家鄉的觀念和感情,這是我國得天獨厚的“軟實力”資源。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增進與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交流,增強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