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創新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事關國家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製度、工作製度方麵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麵的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麵。”這意味著,成熟、完善的製度有助於防治腐敗,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的合法性,並實現社會的穩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製度問題,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製度建設的意義尤其重大。盡管我國在製度創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製度建設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在相當一部分人的頭腦中,美歐政治體製最好、最優越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甚至成為碰不得的“政治正確”。按照這種政治邏輯,所有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問題都可能是政治體製引發的,而美歐出現問題什麼原因都可能有,唯獨不會同政治體製聯係在一起。
製度的創新過程中,既要立足於本國國情,又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與做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本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製度體係。中國實行的改革是包括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文化體製改革、社會體製改革等在內的全麵改革。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政治體製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和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的事實也證明,中國政治體製是符合國情的,總體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我們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是要推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將從中國國情出發,繼續擴大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2、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為重點,培育國家形象內涵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能決定這個國家的道德狀態和道德取向。沒有對一個國家民眾生活文化形象的整體性認同與模仿,就無所謂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其價值觀體係決定著文化軟實力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反映,是社會主義製度的生命之魂和內在精神,要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當作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和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認同,就是要通過形成價值共識和完成價值整合,以增強凝聚力、團結力和創造力;就是要積極應對西方“價值輸入”,以提高影響力、輻射力、親和力和吸引力,最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其一是培育國家形象的人文內涵。“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誌品格和內在的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所以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為提高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其二是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通過割斷自己的文化傳統而走向現代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基因所在,在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中,有許多有益的思想觀點與當今時代的主旋律相契合。儒學中的“中和”、“誠信”、“愛仁”、“民本”、“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公生廉、廉生威”等思想、信念、品格、情操、智慧、精神,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多個方麵都給現代中國社會發展以寶貴的啟迪。重建儒家人文信仰有助於重建中國人的社會道德,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當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難免有糟粕,麵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隻要我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並賦予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就必然能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增添品位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