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國家形象有缺憾。作為世界經濟體的重要一極,中國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但在如何展示真實完整的中國形象,我們在傳播效果和文化影響上並沒有取得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究其根本原因是國際話語權的缺失。國際話語權涉及廣泛,在政治領域,意味著參與製定國際規則的資格和權利,參與國際組織決策的資格和權利,表達本國政治訴求和觀點的權利;在經濟領域,不僅意味著參與製定國際規則和決策製定的權利,表達本國經濟訴求和相關觀點的權利,還意味著製定國際貿易品價格的權利;在國際輿論領域,意味著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傾聽其言論的權利,意味著一國的國際公眾能見度。在冷戰時期,中國的話語權並不處於明顯弱勢,但冷戰結束以後,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遙遙領先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以絕對優勢把控了各個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自身的國際形象也往往處於被西方定位的狀態。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二是在國際社會對我國政府缺乏信任的前提下,政府背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媒的公信力。三是中國至今尚未出現能在國際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媒體或媒體集團,即使國內媒體做再多的報道,也難以左右國際輿論。四是在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的設備、技術以及手段、方式與國際一流媒體相比尚存在差距,新聞報道的原創率和落地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6、“中國模式”麵臨挑戰。中國是一個複雜多樣的大國,而且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傳統的大國。這樣的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能依賴任何現成的製度模式,必然會形成“中國模式”。從近代以來的中國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差不多實施了形形色色的人類試驗:既試驗過社會主義,也試驗過資本主義;既有計劃的經驗,也有市場的經驗;既試驗過議會製,也試驗過總統製,更有二者混合的經驗;既有多黨競爭的經驗,也有多黨合作的經驗;既有競爭式民主的試驗,也有協商民主的經驗;既有中央集權的經驗,也有地方割據的經驗,更有地方區域自治和特區的經驗;既有大陸法的傳統,也有普通法的區域。“中國模式”作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的迅猛發展,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但是,中國的發展模式還不完善,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後,也產生了一係列負麵問題。在收入方麵,兩極分化嚴重,收入差距的擴大既體現在城鄉之間,也體現在區域之間,還體現在行業之間。這種情況危及社會穩定,以及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在社會保障方麵,由於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社會保障體係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而由於新的保障體係尚未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成為和諧社會建設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製約因素。在可持續發展方麵,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20座城市中國占了13座;在資源方麵,以水資源為代表,中國也麵臨著較大能源壓力。在民眾權利方麵,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未能向一部分下崗職工提供充分的經濟補償,在征地問題上也存在因強拆強征出現農民“被城市化”的現象,群眾意見較大。中國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發展所麵臨問題的艱巨和複雜,正在製定各種措施不斷應對各種挑戰,完善中國的發展模式。
六、全方位提升“文化軟實力”
所謂“文化軟實力”指的就是“依靠文化、價值觀念等建造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對人的行為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是根本性、長期性、廣泛性的。”正因為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也都對其引起了重視,可以說如果想要在國際上占據地位、獲得主動,大力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已成為關鍵所在。在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明確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顯示了我們黨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的信心和決心,表明了我們黨對“文化軟實力”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水平。
1、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為目標,塑造民主法治公正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