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心價值觀缺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對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衝擊,給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精神的重塑帶來新的挑戰。如果我們不下大力氣去占領思想領域的新陣地,就容易造成民族精神虛無,民族意識淡化,甚至會導致民族優勢的逐步喪失。北京大學教授潘維認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缺位是中國現實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中國要崛起,就無法回避重建社會核心價值觀。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次黨代會上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實際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方麵的問題。曆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誌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製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係。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民族眾多、經濟和社會處於轉型期的國家而言,要統一人們的思想,凝聚人們的力量,鼓舞人們的鬥誌,就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3、國民素質和形象有待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國家內化的文化資本,對於我國軟實力的建設而言,國民素質的提高具有不下於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我國的國民素質勢必顯著影響我國的軟實力水平。2006年,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曾向社會公開征集歸納了“中國公民旅遊不文明行為表現”。這些不文明行為包括: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上廁所不衝水;無視禁煙標誌想抽就抽;臥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吃自助餐時一哄而上,還經常多拿浪費;在不打折扣的店鋪討價還價;離開賓館飯店時帶走非贈品,貪占小便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爭先恐後不排隊;購物、參觀時插隊加塞;在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呼朋喚友;在教堂、寺廟等宗教場所嬉戲,不尊重當地居民風俗等等。這些不文明問題的公布雖然過去了好幾年,但現在依然不同程度地在一部分出國人員身上存在。法國巴黎街頭“請勿喧嘩”的中文標識和美國紐約地鐵站“請勿插隊”的中文提醒讓中國人十分尷尬,不文明的遊客現醜的新聞一次次成為報章頭條。沒有高素質的公民,無論這個國家多麼強大,也無論走到哪裏,這個國家的人都會被人歧視。即使同我們打交道,別人看重龐大的市場,但其骨子裏未必會真正敬仰這個國家和民族。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負麵的國民形象,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們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方麵所作的努力,給國家發展“軟實力”帶來負麵影響。文明舉止也是“軟實力”,改變不文明的行為,有賴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4、文化產業和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跡,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率,但我國在文化方麵的影響力遠不及經濟和貿易發展對世界的影響力。
從傳播情況來看,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貿易逆差。文化產品是文化軟實力的物質表現形態,文化產品的出口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在遍及全球的“中國製造”的背後卻看不到中國的文化,在世界眾多品牌中卻很難找到中國品牌的身影,反而象花木蘭、寶蓮燈、寶葫蘆等本屬於中國的形象產品卻在境外影視製造基地煥發生命力,並且反過來搶灘中國市場。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能力弱,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缺乏原創,缺乏真正體現中國文化特色與底蘊的核心內容。
從改革的實踐來看,文化行政管理體製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製、經營機製、用人機製、分配機製等亟待改進。文化管理體製改革的不到位,製約著文化創作力的提高與發揮,阻滯著文化生產力的充分釋放,缺乏應有的活力,不利於文化作品的推陳出新。
從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來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落後,覆蓋麵窄;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機製不活,以及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文化投入的增長幅度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導致我國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落差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