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國家的崛起,從根本上說,在於它的綜合國力的全麵提升。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曆史告訴我們,能在國際鬥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縱橫捭闔的國家,曆來是兩種實力兼具的國家。我國是一個大國,人口眾多和多民族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國家必須以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來協調內部關係,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承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的責任,必須具有與世界各國進行溝通的能力。“和平崛起”的過程,既是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更是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麵的吸引力、親和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也就是“軟實力”不斷成長和積累的過程。中國“和平崛起”,隻有“硬實力”的增強而無“軟實力”建設的相應配合,是不完整的崛起。在尋求提升自身文化軟實力,以及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過程中,積極開展以中國語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廣活動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有助於展現中國文化魅力,激發外國公眾對於中國文化的興趣並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的價值觀與文化,消除他國對於中國崛起的擔憂與戒備以及樹立一個文明的、負責任的、值得信賴的中國形象。
一、“軟實力”的概述126
“軟實力”(softpower)一詞的最早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其著作《軟實力:世界政壇成功之道》的前言中指出,“軟實力源自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國家軟實力歸於三種主要資源:一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的文化;二是能夠真正實踐的政治價值觀;三是能夠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當前國際關係學界對“軟實力”的概念沒有統一的定論,中國學者所研究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由於不盡相同的話語體係與社會政治背景,與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並不完全一致。但對其研究的內容還是基本達成了一致。在2007年的“國家軟實力構建與中國公共關係發展高層論壇”上,與會代表認為,“軟實力”包括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製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以及對於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軟實力”對內表現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對外表現為一個國家在意識形態、發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針等方麵被國際社會認可的程度。從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定義,所謂國家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會的凝聚力、市場的吸引力、思想的影響力與心理驅動力的文化資源。帶有鮮明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它是我們國家政體的文化顯現,是我們國家利益的獨特呈現方式,這與約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實質上的區別。
二、“軟實力”的文化淵源
“軟實力”運用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早在《周易》中就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記載。老子《道德經》也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說法。意思是說: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戰勝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穿過沒有間隙的東西。《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國曆史上的曆代明君賢臣也都很重視“軟實力”。他們認為要實現國家的意誌和贏得他國的尊重,應當行“王道”而棄“霸道”;主張“和為貴”,反對以強淩弱;強調“以德服人”、“攻心為上”,反對窮兵黷武。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在治理國家和處理與鄰國及周圍民族關係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疆域和中華民族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之所以能夠不斷壯大,中國文化的“軟實力”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過的一段話對我們理解軟實力的作用似乎不無啟發。他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
三、“軟實力”戰略性認知過程
“軟實力”在中國國內的提出,最早見於1993年王滬寧發表的《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文中指出,把文化當作一種“軟實力”,是當今國際政治中的嶄新概念。
“……國際風雲的變幻和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使軟權力成為一個國家對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權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體內得到和擴展,而軟權力更加依賴於國際間對一定文化價值的體認,依賴於一定的體製在國際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國家的軟權力更加依賴國際文化的勢能,即國際整個文化和價值的總趨向。”從此,“軟實力”在中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軟實力”概念的使用頻度也越來越高。“軟實力”第一次出現在黨和國家的文件報告中是在2006年11月。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製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2007年1月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有利於增強我國的軟實力”。可見,中國領導人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了提升“軟實力”對中國的重要性。2007年10月,“文化軟實力”被正式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十七大報告確立從國家層麵推動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並作出係統部署,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認識、新論斷。這標誌著“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新的著力點,中國正開始通過發展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家綜合國力。也標誌著“軟實力”概念進入中國的官方語言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