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策略篇“和平崛起”的考量(3)(1 / 3)

從經濟發展方麵看,南亞特別是印度具有發展經濟的巨大潛力。首先就自然資源而言,印度國土麵積居世界第7位,為印度農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其森林資源也非常豐富,木材蓄積量達27億立方米。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在世界已知150多種礦物中,大部分在印度已有發現。核能資源極為豐富,其儲量可相當於7200億噸煤。此外還有豐富的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等。這為印度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動力。就人力資源而言,印度人口超過10億,居世界第2位,目前印度在核技術,航天技術,電子技術方麵走在世界前列。西方國家已把印度看作世界十大新興市場之一。世界經濟觀察家認為,在未來20-30年內,將會產生五大世界強國,其中三個在亞洲,印度是其中之一。因此可以說,隨著南亞國家經濟特別是印度經濟的不斷發展,南亞在未來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從社會安全方麵看,南亞在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將更大。首先,50年代末期流亡印度的達賴集團,長期從事分裂祖國的破壞活動,妄圖把整個西藏乃至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的藏區從中國分裂出去。達賴集團不僅在國外散布分裂言論,而且不時派出分裂分子到藏區,進行分裂活動。達賴集團的“藏獨”活動與台灣的“台獨”活動遙相呼應,互相推動,使達賴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這勢必將在較長時期內影響中國廣大藏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其次,印度國內有一些人長期堅持反華立場,不僅支持達賴集團的“藏獨”活動,而且對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耿耿於懷,並把中國視為印度的“潛在威脅”。為了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軍事力量,積極支持美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計劃,借助美國遏製中國的戰略企圖較為明顯。同時美國也“加緊拉攏印度,不僅企圖借此破壞中印關係,而且企圖借印度扼製中國,造成兩敗俱傷,以便坐收漁利。”

印巴衝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備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印巴對話和雙邊關係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進展,但兩國總體對立關係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緩解,今後在克什米爾再起衝突的危險性依然存在,印巴關係的發展仍然存在變數。“安全困境”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信息溝通的失敗。印度對中國保持與巴基斯坦的傳統合作關係不滿是中印關係重要“安全困境”,若能建立穩定的中印防務交流機製、增加中巴合作的透明度,有助於緩解困境。在中印領土爭端上,盡管雙方確立了邊界談判機製和政治指導原則,但雙方還需大量的時間來做諸多複雜的技術性工作。在中印經貿等直接利益機製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中印關係主要是政治安全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兩國的正式邊界,建立中印兩國和地區安全互信,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時間。

印方在處理對華問題上存在著較深的疑慮和戒心。這主要表現在,中方許多正常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活動,往往被印方解讀為是“針對印度”,或“包圍印度”,或“威脅印度安全”。(注文:印度長期以來一直認為中方在緬甸的可可島安裝了針對印度的監聽設備,但是最近派出人員前往視察,並未發現任何此類裝置。)總之,中國“威脅論”在印度很有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初起,印度就提出“向東看”即強調發展與東盟和亞太國家關係,特別是2011年下半年以來,印度與鄰國及東南亞地區的一係列互動,讓人看到“東向戰略”更多的含義。有西方媒體指出,印度正加快“向東靠攏”進程,而東盟國家也有意增進與印度合作,雙方正進入一個新的緊密接觸期。《印度時報》評論稱,印度正在實施“東向戰略”,而越南和緬甸正在成為印度“東向戰略”的“重要籌碼”,印度海軍力量也由此能夠打開進入南亞一些重要海域的通道。印度資深戰略評論家拉賈·莫漢認為,印度與越緬等東盟國家加強合作關係發展的背後少不了中國因素。在中國南海局勢敏感的形勢下,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一係列互動,應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