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策略篇“和平崛起”的考量(2)(2 / 3)

2、正確處理中日關係

其一應對日本的對台政策進行細致的預測性研究。對於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發展動向和可能反應,必須進行細致的預測性研究,並從政治、經貿、軍事、外交等各方麵製定對策。比如,政治上要多作日本進步力量的工作,爭取他們的參照整理,林治波,學者新論日本-中國統一台灣的另一個障礙,2004年7月21日,支持,以此對日本右翼力量進行牽製;經貿上,要進一步擴大中日經濟合作,加深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軍事上,主要是加快發展中國自己的國防力量;外交上主要是拉住美國,以中美關係的改善牽製日本。

其二應理性對待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訴求。應該看到,日本不是能否成為“正常國家”,而是成為“正常國家”是遲早的事情,是大勢所趨。在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上,中國反對的理由要正確,支持的條件要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在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應聯合在二戰中曾深受日本侵害的東亞有關國家與日本反對參拜勢力合作,通過共同編寫教科書等形式,提醒世人牢記曆史,同時正確對待曆史,不為曆史所累,這比簡單反擊批評日本要奏效。“所謂軍國主義是指實現軍人統治、用軍事手段通過侵略擴張來謀取國家利益的行為、意識形態與政策。民眾思想、製度設計、國際環境等共同決定了,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日本不大可能恢複軍國主義。”對曆史問題的看法,中日雙方應本著“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既尊重利益,也尊重真理;既尊重曆史,也尊重未來”的精神,開展有益的討論。

其三正確處理釣魚島領土糾紛和東海資源開發問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曆史證據和法律依據。任何巧言令色,外國任何單方麵的行動,都不能改變這一基本事實。中日雙方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分歧,應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之上,通過談判尋求解決。”在中國東海海域的劃界上,中日雙方各自主張的專屬經濟海域的分界線差距相當大,中國的劃分是依據“大陸架延伸原則”,而日本則要求“中間線原則”。東海海域劃分問題其實質是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問題,對於中日來說,能源問題是最需要合作的領域,也是最需要避免衝突與對抗的領域,這是因為在能源問題上,中日“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因此,“中日要堅持通過對話,平等協商,妥善處理中日之間的分歧,積極探討解決分歧的辦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幹擾和衝擊。”

2011年8月30日成為日本第95任首相的野田佳彥被認為是日本“鷹派”代表,曾稱日本戰犯“不是戰犯”,政治立場保守,但是中日關係畢竟已經超越個人性格和立場就可主導的階段,估計日本對華關係不會陡然突變。但筆者認為,其“鷹派”性格很可能會在本屆日本政府的對華關係中有所體現。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裏,談判、妥協、合作日益成為常態。中國應該從亞洲區域一體化和中國崛起必須建立在亞洲崛起基礎上這一戰略高度出發,處理中日關係。

(三)深化同俄羅斯的戰略協作

在周邊國家中,中俄之間有4300多公裏漫長的邊界線,俄羅斯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鄰國。俄羅斯的前身蘇聯曾是世界上惟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力大幅衰落,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僅為3411億美元,在全球排名落在印度、韓國之後。但由於俄羅斯繼承了蘇聯主要核武庫、洲際導彈等遏製手段,擁有了前蘇聯時期沉澱的雄厚的、發達的文化教育和高水平的國民素質等“軟實力”,因此,俄羅斯依然是世界的主要大國和軍事強國。

107新華網雅加達2005年4月23日電,胡錦濤就中日關係發展提出了五點主張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俄關係是當前亞太諸大國關係中的一對較為友好和穩定的大國關係。”冷戰後中俄在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和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由於認識相同而加強戰略協作。這一戰略協作關係的加強,從地區宏觀層麵看,有利於亞太局勢的穩定;從雙邊關係的微觀層麵看,將進一步夯實兩國目前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合作關係,並使友好合作能逐步擴大到經貿、科技和人文領域。此外,由於俄羅斯同中亞國家的傳統關係,中俄友好關係的建立與發展,也有利於中國與中亞國家友好關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