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東出現了一個28歲的副廳級幹部,引起人們的議論。議論的原因,倒不是質疑這個幹部來曆的正當性,而是引向了對現行幹部製度公正性與合理性的憂慮。中國現行的幹部選拔,近些年引入了公務員製度的若幹元素,但離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文官製度,還有很大距離。
謝:我國現行的幹部製度,起源於革命戰爭時期。建國之初,幹部職位的高低,和他的革命資曆和戰功有一種內在的聯係。經過幾十年的和平時期,幹部選拔不可能再以軍功為依據。毛澤東晚年想從工農兵英模中提拔領導幹部。改革開放以後,現代化建設成了國家的主要目標,選拔勞模當領導已經不適宜。於是從八十年代開始講學曆,講專業,並開始借鑒外國的公務員製度。
丁:中國和外國的政治製度不同,文官製度也不會一樣。西方國家的官員一般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來源於政黨競選。事務官可以用考試方式選拔,事務官不因執政黨的改變而改變。我國的公務員不分政務官和事務官。一般人進入公務員隊伍要通過考試。政府領導官員的產生要履行人民代表大會的程序。但大家都清楚,在黨管幹部的體製下,上級領導人的安排,比選舉程序對官員的仕途具有更大的權重。現在雖然出現了一些公推公選、電視競選的個案,總的來說,自上而下的提拔,還是產生領導幹部的主要方式。
謝:中國現在的幹部製度,一方麵強調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一方麵講台階論。由於中國的行政層次是世界各國最多的,中央下麵有省、市、縣、鄉鎮等層次,行政機關裏對應的有部、廳局、處、科等層次,每個層次還有正副之分,甚至副職裏麵還有實際存在檔次差別,比如副書記實際上高於常委,這就使官員晉升的台階空前地多。現在學曆教育時間越來越長。如果一個年青人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碩士學位以後,從基層村官做起,一級一級地提升,三十歲以前擔任廳級官員幾乎是不可能的。隻有一些特殊的通道,可以使官員在年齡競爭上取得優勢。給領導人當秘書是一條通道,團幹部也是一條通道。這些通道,可以免去最低的幾個台階,從而獲得升遷的年齡優勢。山東28歲的副廳級幹部,就是團省委副書記。
丁:團的工作是青年工作,領導成員自然比其他部門年輕。如果在建國初期,出現28歲的團省委副書記,不會引起社會的任何議論。現在人們知道,團的領導幹部不會一輩子從事青年工作,他們的下一步往往是黨政領導工作。這樣,輿論就會要求,他們不光要有年齡的優勢,而且要有實實在在的成績。如果沒有公認的成績,台階又比從基層做起的幹部邁得少,就會引起爭議。劉翔也很年青,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能力如何固然有待實踐檢驗,但他在體育上的成就,卻沒有任何爭議。如果這個28歲的副廳級幹部,在某些領域也取得過突出的成就,情況就會好得多。
謝:青年人做大官本身不是壞事。我現在想討論的是,青年官員的來源,能不能再寬闊一些?除了官員隊伍本身,能不能向企業家和非政府組織開放?中國這些年出現了很多非政府組織,又稱NGO,他們有的從事環保,有的從事扶貧,有的從事助學,有的從事文化。許多NGO都有青年誌願者參加。有的NGO就是青年人創建和領導的。NGO成員有幾個特點:一是擅長公共事務,並在某一領域有相當的專業訓練和管理能力。二是他們本身不掌握行政權力,而是在為社會服務中建立自己的公信力,培養了良好的社會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辦事比較節儉。三是在基層活動的時間較長,比較了解下層社會的真實狀況,對老百姓有感情。四是事業心強,有理想情懷。其中有一些知名人士,在公眾當中享有美譽。如果能夠從製度層麵開通渠道,讓非政府組織的優秀成員擔任官員,官員退出政壇也可以到非政府組織中服務,對於改變官場慣於眼睛朝上的積習很有好處。
丁:NGO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想方設法為公眾服務。不為公眾服務,它就沒有存在和發展的理由。在民主製度下,為公眾服務也是對官員的要求。官員的權力來自公民的授予,官員的薪水來自公民的稅賦。外國政要起源於社區政治活動,起源於NGO組織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中國政界在選擇領導幹部的時候,如果能把為社會服務有突出成績的NGO成員納入自己的視野,無疑是一條能夠給自身帶來活力的開放性思路。對於當代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也會產生很好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