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年是社會進步的主體。現在“80後”甚至“90後”出生的人已經進入和將要進入社會,但因為這個時期出生的青年普遍被升學和就業壓力所困惑,就整體精神狀態而言,給人的印象不是特別鮮明。我感覺這代青年人的主要精神氣質中好像普遍缺乏做大事的準備。一個社會的青年,如果普遍沒有做大事的準備,那會影響社會的整體風貌。
謝:沒有不想做大事的青年,隻有不鼓勵青年做大事的社會。我們現在社會的一個普遍特點是平庸化、消費化,從學校到家長,都鼓勵青年人要安穩,要過日子。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個有朝氣的社會,不應當在青年開始人生道路的時候,就把生活的目標局限在眼前平庸的生活上。社會要鼓勵青年做大事,為國家建功立業,為社會進步承擔責任,要有一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氣概,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謝:現在有些高遠的理想,常常被人看成是大話、空話和不切實際。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麵大話空話漫天飛,但在實際教育中,又不鼓勵青年奮發有為,為改造社會努力,為國家進步奮鬥。
丁:在和平時代,社會應當鼓勵青年做大事,因為和平時代做大事的衝動一般來說會弱一些,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要鼓勵青年奮發向上,讓他們養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胸懷。
謝:孫中山過去常告誡青年要努力做大事,不要努力做大官。但做大事和做大官又很難完全分清邊界,有人會說不做大官何以做大事?
丁:說來說去,我們可能還是沒有先把什麼是大事說清楚。我理解,事情的大小,一在個人的追求,一在追求的超越性。於公於私,都有大事,也都有小事。有人看起來做的是大事,其實是小事,因為他們做事的追求太小。有的人看起來做的是小事,但其實是大事,因為他們的追求高遠。我前一段看到一本書,是冠延丁寫的,書名叫《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這是一本報告文學集,主要寫的是近年來從事NGO活動的青年們的不平凡經曆。我看了以後很感動。這些青年所做的事,也許隻是為了低層工人農民或者其他弱勢群體的一些幫助性的工作,但這些努力奮鬥的青年所表現出的精神卻非常令人感動。我感覺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一種精神,不是簡單的奉獻,而是一種在平凡事業中學習做大事的胸懷和氣質。這些青年的努力方向,在基層磨煉自己的意誌,學習管理社會和適應複雜變化的處境,讓人感覺到這些青年對國家社會進步的滿腔熱情。
謝:我過去也接觸過一些我們常說的誌願者,從他們身上你能感覺到青年想為社會做事的激情和衝動。但我們現在的體製對於青年的這種熱情和衝動,多數並不是鼓勵和幫助,而是有相當的限製。這讓青年常常感覺到失望,讓他們對前途沒有信心。這些在社會基層為國家進步努力的青年,都是一些有理想的青年,社會如果讓這樣的青年失望,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政府的認同,那是社會的失職。
丁:在和平時代,以後國家精英的來源可能會越來越單一,有可能隻是名校出身而直接為政府服務。但對一個國家來說,精英來源不能過於單一。我倒是以為那些在青年時代即從事過NGO活動的青年更能得到一種訓練,因為這樣的經曆讓他們更能體會到國家進步的艱難。NGO活動對青年的訓練,不僅是提高他們的行動能力,更能真實體驗中國社會每一進步中包含的複雜性。我們的政府應當意識到,以後真正有作為的很可能多數是有這樣經曆的人,他們自覺訓練自己成為社會的管理者,是為國家儲才,是為社會保留進步的種子。
謝:一個社會,一定要讓青年看到希望,一定要讓青年意識到自己高遠的理想是社會所需要的,自己的未來是光明的。對青年的所有努力,社會都應當以善意待之,不能把青年的所有努力都從壞的方麵去想,要幫助他們,要為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有利條件,讓他們切實感覺到國家和社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