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前看過丁林介紹阿米緒人的文章,留下很深印象。最近,有機會到阿米緒人聚居的美國蘭開斯特郡天堂鎮參觀,又有許多新的感觸。
謝:我聽說阿米緒人是發源於瑞士和德國南部的一個宗教派別,後來為了躲避迫害,移居北美。300年來,他們以堅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拒絕現代化而引人注目。
丁:是的。他們至今不用任何電器,包括電燈、電視、電冰箱,也不開汽車拖拉機,堅持用馬拉車、馬耕地,用風車、水車。他們的孩子在自己辦的學校讀書,用自編的課本。學校都是一間教室,一至八年級在一起上課,類似於中國偏僻農村的複式教學班。他們穿著很簡樸,幾百年來服裝式樣不變,不論男女,隻有黑白藍紫幾種基本顏色。原來,我以為他們聚居的地方一定很偏僻,去了才知道,天堂鎮交通非常發達,周圍都是高速公路和高壓輸電線路。他們之所以能夠在現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美國東部堅持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靠宗教信仰。
謝:我的印象,他們為了堅持獨特的生活方式,也遇到過不少麻煩。
丁:上世紀60年代,他們的教育傳統和美國現行的教育製度發生過激烈衝突。1972年年底,最高法院大法官作出了有利於阿米緒人的判決。當時,首席大法官沃倫在判詞中說,現代中等教育所教授的內容和價值同阿米緒宗教生活的根本方式有尖銳的衝突,強製實行的教育法規侵犯了阿米緒教徒的宗教自由權利。他又說:“我們不可忘記,在中世紀,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價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遠離世俗影響的宗教團體保存下來的。沒有任何理由假設今天的多數就是正確的,而阿米緒和類似他們的人就是錯誤的。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幹涉別人的權利或利益,就不能僅僅因為它不同於他人,而遭受譴責。”
謝:這段話很有名,也經常被引用。我想,我們目前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去年,有幾個家長不願意讓孩子進普通小學讀書,自己請教師辦了一個孟母堂,被教育行政部門否定,引起了各方爭議——誰是誰非,也應當以這個道理衡量。
丁:尊重少數人選擇獨特生活方式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意義。以阿米緒人為例,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不隻是一道風景,而且體現了一種價值。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工業文明的某些負麵影響開始顯現出來。現在大家已經認識到,風力是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不用化肥農藥生產的綠色食品,更有益於健康;電視和網絡雖然無處不在,但不看電視不上網的人,身心會寧靜。反觀阿米緒人堅守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許正包含著某種現代化生活中稀缺的價值。
謝: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些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某種行將失傳的生活方式。當然,這些能夠完整保存傳統生活方式的地方,更多的是因為交通的不便,而不是信仰的支撐。一些原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地方,一旦通了公路、電視、電話,生活方式很快就被外界同化了。過去,我們誤以為傳統意味著落後,現在發現,那些古老的傳統生活方式,其實凝結著先人的智慧,傳承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基因。這些智慧和基因,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了,是很可惜的。反之,我們爭相追求的時尚生活,其實包含著很大的盲目性。人們在不斷升級的消費浪潮中,往往意識不到地球的生態平衡其實非常脆弱,人類對生態的認識十分有限。人類有兩個毛病很難擺脫,一個是自私,一個是自負。因為不懂得自律,不會善待環境,我們對環境已經欠了太多的賬,必將遭到大自然的報複。比如最近太湖遭汙染,就是一個例子。如何走出人與自然的惡性循環,是一個艱難而持久的工程。辦法之一,就是從那些少數人保存下來的古老生活方式中,汲取先人的智慧。
丁:古老生活方式的失傳,也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人們自主的選擇,有的是權力的幹預。傳統的生活方式並不都是好的,如果失去了生命力,新一代人都要與它告別,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況且,邊遠地區的公民,也有分享現代化生活的權利。這是一個複雜的倫理問題,應當作細致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最應當防止的是掌握行政權力的部門或官員,簡單地理解現代化,用一刀切的方式搞建設,對任何另類的選擇都不寬容。這樣,很可能好心辦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