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寬容是政治智慧的核心元素(1 / 1)

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一些矛盾,比如貧富差異、階層歧視以及官民衝突等等。這都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這些問題沒有一個符合事實的判斷。中國社會正在進入價值和思想文化多元的時代,尊重差異和容忍異端是化解社會矛盾的基本思路,如果沒有這個判斷,從政府行政方麵說,常常會把小事辦成大事,把本來行政成本極低的事,上升為管理成本極高的行為。

謝:改革近30年來,中國基本是在開放時期度過的,因為科技手段的廣泛普及,今天中國人對於世界文明的主流和人類文明的許多共同結晶,已有了基本的認識。特別是教育的普及,使中國人有了很強的法製觀念和人權觀念。一般來說,居於弱勢的社會群體,如果不是在自己的基本利益受到極大傷害的前提下,不會主動和政府產生對立。在強弱衝突中,作為強者的政府,如果能以理解和同情為判斷事實的基本前提,通常會把社會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我們倡導和諧社會的前提,其實就包括了容忍和尊重不同選擇的意願。

丁:我注意到國家最近在處理社會群體事件時的思路已發生了改變,這就是比較真切地了解到了社會群體事件發生的基本前提,有了符合事實的判斷,才最容易用小的行政成本化解社會矛盾。這個思路改變後,我們在處理社會矛盾時的觀念就轉化了,因為我們麵對的不是自己的敵人,而是一些在現實社會中因為自己利益受到傷害而產生過激行為的人。

謝:過去專門研究中國政府行政的學者常常說: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好的行政。在不講階級衝突的社會中,對政府來說,確實提高行政水平,或者說提高執政能力是最關鍵的。最好的行政,也就是成本最低的行政。

丁:實事求是,敢於承認現實矛盾,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方麵,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許多非常精辟的判斷,比如中國的人民公社問題。那時強調的是階級鬥爭,但了解中國農村社會的學者,今天已沒有人認為當時農村的主要矛盾是階級鬥爭。道理非常簡單,是中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太低,一句話,太窮了。而這個結果是因為我們的生產關係出了問題。改革開放前,廣東人冒險偷渡香港的事時有發生,有人向鄧小平彙報,說這是階級鬥爭新動向,是資產階級、帝國主義有什麼目的,如何如何。鄧小平的判斷非常簡單:香港的工資高嘛!這看似簡單的判斷中,包含了一個政治家對社會和人性深刻的洞察力,沒有這種洞察力,就沒有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這就是政治家的勇氣和智慧。

謝:處理社會群體事件思路的改革,對提高政府行政水平很有幫助。有時候思路一調整,頓時就有柳暗花明的感覺。同樣,對思想文化問題,我以為也要有新的思路。首先對政府管理者來說,管理本身是一種行政行為,但如何管理卻體現智慧。把敵人變成朋友就需要智慧,把朋友逼成敵人是最簡單的,最不需要智慧的,但同時也是行政成本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