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節期間,鐵路擁擠,一票難求。自駕車的拚車問題又引起了爭論。所謂拚車,就是幾個人商量,乘一輛車到同一目的地,大家分攤費用。現在汽油比較貴,高速公路的收費也不低,如果一輛轎車坐一兩個人,費用比火車高得多,坐四五個人,費用和火車就比較接近了。
謝:這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有什麼可爭議的呢?
丁:管理部門認為,車主自駕車,家庭成員或親友乘坐,沒有問題。但原本不相識的人一起拚車,給車主分攤了部分費用,就成了非法經營行為。
謝:其實,拚車是不是經營行為,並不難劃分其中的界限。經營的目的是盈利。車主沒有盈利,隻是讓別人分攤一些汽油費、過路費,有何不可?如果隻允許免費搭順風車,誰還歡迎別人拚車,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丁:一輛轎車,一個人也是乘,四五個人也是乘,多運送幾個人,經濟上當然比較合算。更重要的是,背後還有更複雜的公共利益。在美國一些地方,車內乘坐多人才有資格進快車道。在新加坡,轎車內人太少,有些路不準通過。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鼓勵車輛多載人。車在路上行駛,要占用路麵,每輛車載的人多了,路上的車就少了。
謝:現在城市提倡公交優先,也是這個道理。北京最近對持卡乘坐公交車實行4折優惠,吸引更多的人選擇公交。表麵上看,公交公司賠了,財政要貼錢。其實,背後有一筆大賬:人們優先選擇公交,就能緩解堵車壓力,這樣比起多修路來,還是少花錢。況且,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如果每人都開私車出行,修多少路也解決不了堵車的難題。
丁:更大的道理是環境保護。隨著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加劇,環境的惡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降低人對環境的破壞程度,讓人和環境和諧相處,是全人類的最高利益和地球的最高準則。中國是一個後發展國家,環境保護壓力更大,環境欠賬更多,改變不環保的陋習更難。我們的公共政策選擇,都應當服從人與環境和諧的最高準則。麵對這個準則,所有部門規定都要受到檢驗,符合的應當堅持,不符合的應當修改。
謝:拚車的事,交通管理部門其實也限製不了。但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我們的公共管理部門,遇事往往首先考慮本身的權力是擴張還是收縮,並不考慮更大的公共利益,尤其是環境保護。
丁:愛護環境不光是環保部門的事,而是一切公共權力應當履行的職責。如果掌握公共權力的部門不愛護環境,甚至帶頭傷害環境,能夠樹立全社會愛護環境的價值導向嗎?
謝:說到這裏,可以討論的問題就更多了。這些年,許多地方政府部門爭相蓋豪華辦公樓,政府前麵建大廣場,一方麵耗費了公共財政資源,另一方麵過度占用了土地資源。目前還沒有人從環境的角度反思這種風氣。
丁:除了政府機構,還有壟斷行業,問題也不少。環保專家提倡“夏26,冬18”,就是說,在夏天需要降溫冬天需要取暖的場所,夏天不要低於26攝氏度,冬天不要高於18攝氏度。可是,我去北京各個國有銀行的儲蓄所,發現他們都是倒過來,夏天把空調開到十幾攝氏度,冬天把空調開到二十幾攝氏度,裏麵的員工夏天比冬天穿得還多。我在儲蓄所,往往是夏天冷得受不了,冬天熱得呆不住。一般顧客也未必感到舒服。這已經不是為了給顧客創造適宜的環境,而是強勢部門對自己辦公條件優越的一種炫耀。它不隻是提高了管理費用,而且耗費了能源,傷害了環境。
丁:如果是個人和家庭,怎麼使用空調,喜歡調到多少度,我覺得還是個人的環境意識和倫理問題。對於政府部門和銀行這樣的公共行業,就應當受到公共輿論的監督。“夏26,冬18”對百姓是提倡的問題,而公共部門則有執行的義務。這樣,中國環境的改善才有希望。
謝:我們政府製定公共政策的思路,有時候非常奇怪。比如提倡計劃生育,但早些年單位分配房子時,明確規定未婚者沒有資格,邏輯是你一個人住集體宿舍就可以了。結果是不少單位分房子時,為了利益,搞出許多假婚姻。製定政策的人不去考慮,單身其實對計劃生育的貢獻是很大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口的壓力,他們至少應該和已婚者在享受公共福利方麵有同等的權利。這些現象說明,公共政策的製定,一定要符合社會正義,不能為了部門的利益而不考慮公共利益,更不能隻看眼前的那一點利益,要考慮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