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稅收和財政,曆來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最近幾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急遽增長,政府手中掌握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過去,這肯定會被當做大好形勢的標誌來宣傳。今年,不論是在兩會,還是社會輿論,卻紛紛表達了憂慮。有人認為,稅收增長的幅度是國民經濟增長幅度和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幅度的兩倍到三倍,這是不正常的。有人認為,稅收過重,不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利於擴大就業。還有人主張,政府應當向全體公民退稅。種種議論簡單地歸納,一是質疑稅收偏高,二是質疑這些錢用得是否合理。
謝:全國人大代表趙錫榮是卸任不久的中紀委副書記。他提出五項立法建議,一是收入分配法,二是財政預算法,三是懲處集體貪汙法,四是公務員財產申報法,五是行政機關編製法。他說:“我們現在每年有5萬多億元的財政收入,但是教育和醫療還是這麼困難,怎麼分配好國民收入這個蛋糕是個大問題。”他還提出要讓每個納稅人、每個公民都有權利過問國家的國民收入分配。
丁:從理論上說,稅收應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實際上,國民收入分配權力掌握在少數政府官員手裏。地方政府都懂得“跑部錢進”的門道。許多重大項目的財政支出都取決於部門官員的個人意誌。某些部委,一個處長就有權決定上億資金的去向。不要說廣大公民、廣大納稅人很難過問國民收入的分配,就是各級人大,對政府開支的監督製約也是乏力的。許多人大代表連財政預算報告都看不懂,就是看得懂的代表,也深感審議時間太短,基本上是走過場,所謂監督實際上處在缺位狀態。這種狀況不改變,財政收入越多,滋長腐敗的可能性越大。
謝:民間不是不想過問財政問題,也不是沒有能力過問這個問題。今年《炎黃春秋》第四期發表的思源的文章《中國財政支出結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建立民生財政的設想》,就是一篇公民過問國家財政問題的好文章。這篇文章不是空對空地講道理,而是實實在在地算賬。作者認為,中國財政支出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行政管理費用過高,超過財政總支出的25%。公民納的稅,每四元錢就有一元被官員自己花掉了。而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印度、韓國、泰國、埃及的行政管理費用,最高的占9.9%,最低的才2.7%。這說明,中國壓縮行政管理費的空間很大。作者還提出具體建議,公車消費可以節省3000億,公費吃喝節省2000億,讓財政資金退出競爭性產業,可以削減經濟建設費5000億,把這1萬億元用於醫療改革、教育、保障性住房、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中國的財政就走上民生財政的軌道了。
丁:這個設想固然很好,但能不能為政府重視還是問題。削減公車和公費招待,都要觸動官員的既得利益。哪個官員願意放棄自己的專車?一些善良的人隻是希望,國家財政收入新增加的部分,能夠切實地用於民生,再也不要追加行政管理費用了。
謝:不論中外,政府部門永遠具有行政費用自我擴張的衝動。思源的文章裏介紹了一些數據,從1982年到2006年,我們國家財政支出總額增長了20倍,行政管理費用卻增長了77倍。屁股決定腦袋。以往的改革表明,政府部門提出的改革方案,往往向對自己有利的方麵傾斜,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政策化、法律化,已經成為常態。有利於官員的措施很容易出台,削減官員既得利益的措施則很難出台。政府部門的革新措施,往往落後於社會的心理預期,有時甚至與社會的期望相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固然期望相關法律盡快出台,人大監督職能逐步強化,但輿論的推動,民間的壓力,也不可或缺。目前,還隻限於網絡的議論和報刊上的少量文章,這顯然不夠。應當有更多的媒體、學者和各行各業的普通公民來關注財政和稅收,過問政府手裏的錢袋子。這不但事關公平正義,也是公民議政,推動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一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