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削減官車與生態文明(1 / 1)

丁:2007年國慶長假期間,安徽阜陽市封存了80%的公車。當地官員估算,如果不封車,以一輛車每天行駛50公裏計算,光油錢就要35元左右。封車7天,一輛車就能節省油費245元,全市封存5000多輛車,可節約120多萬元,這還不算司機的加班費和車輛維護費。當地官員還向新聞記者表示:公車封存,轉變了幹部作風,改變了幹部形象,弘揚了正氣,節約了經費,解脫了幹部司機,淨化了空氣環境。對這件事的評價,網上有爭論。我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謝:節日暫時封存公車,不是新鮮事。據我所知,長治、昆明等城市,也有類似的做法。2006年11月,北京舉辦中非合作論壇高層峰會,中央機關50%的公車,北京市機關80%的公車不準上路,嚴重堵車的北京城,交通一下子順暢了,也沒有影響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

丁:這些情況都說明,中國公車的數量實在太多了。到底有多少?我見過幾個數據,財政部門的說法是180萬輛,但很多人認為低估了。一般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末達到35O萬輛,2004年已經超過400萬輛。現在隻會更多。車輛的采購和運轉,是中國財政支出增長最快的大項目。

謝:公車的說法比較寬泛。行政、執法部門履行公務的車輛是公車,官員的專車也是公車。真正的弊端享用專車的官員太多了。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等項官員職務消費,接近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已經突破了社會公正的底線。

丁:在實行民主憲政的國家,有資格享受專車的隻是數量極少的要員,比如總統、總理、議長、內閣部長。更多的官員享用專車,議會通不過,輿論也通不過。所以公務員駕駛私車上下班是常態。在中國,按照國家規定,給省部級副職以上領導幹部配備專車,已經寬多了。但達到這個級別的在職領導幹部,不過數千人而已。實際上,大量的司局地市級領導幹部,乃至縣級、鄉級領導幹部,都在享用專車。這些車名義上隻是單位的公車,實際上是領導幹部的專車,並且配有專職司機。這就使中國官車的數量多達百萬輛以上,不但成為世界之最,而且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官車數量的總和。

謝:官車太多,必然滋生腐敗。有人對一些地方官車的使用情況做過調查,大約官員辦公務占三分之一,官員辦私事占三分之一,司機辦私事占三分之一。公車的工作效率隻有出租車的五分之一,運輸成本卻比出租車高10倍。公車往往跑不了多少公裏,就以種種理由更新換代。一些公車司機為了賺取修車回扣,小故障報大修的不在少數。2006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滿倉和政協委員劉光複提到,每年各級政府官員公車私用達2000多億元,幾乎等於國防開支,超過教育經費。

丁:我不是一般地反對官車。國家領導人、政府部長,省長,配備專車是必要的。共產黨在戰爭年代,也不是絕對平均主義。當時沒有汽車,靠馬匹代步,隻有達到一定的級別的幹部,才有資格騎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汽車很少。那時自行車也是公車。最近我讀到一本黃光耀回憶錄,1950年他擔任孝義縣公安局長。他是陝北人。上任以前,領導批準他騎公家進口的三槍牌自行車回老家探親,兩天騎了幾百裏,他還是很高興。現在,自行車已經從公車行列裏徹底退出。我認為,隨著中國汽車價格的降低和官員薪金的提高,轎車的主體也應當由公有官坐變為私有私養,卸掉這個沉重的財政包袱。

謝:治理官車膨脹,不但關乎廉政,關乎社會公正,而且關乎環境保護。十七大已將生態文明已經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提並論。大幅度削減官車,乃是生態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雖然不論公車、私車,都是汽車,都要燒汽油,都會汙染環境,增加溫室效應。但公車和私車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差別卻很大。香港私人轎車並不少,但人們輕易不願開車上街,而是首選地鐵,因為市區停車費太貴了。北京堵車現象越來越嚴重,政府采取公交優先的對策。高級官員也就是在無車日那天乘一回公交車,做個樣子罷了。而私車車主不同。新的地鐵線路一通,馬上有人放棄自駕汽車,改乘地鐵上班。有人把車開到郊外地鐵車站,換乘地鐵上班。還有人想到拚車。不論是為了省油錢,還是為了省時間,私車車主都會精打細算。而坐公車的官員,肯動這個腦筋嗎?

丁:最近幾年,中國火車六次提速,許多大城市之間已經朝發夕至。但乘火車的高級官員卻越來越少了。周邊省市的領導幹部到北京,基本上都是開專車。成本比火車高得多。他們也不可能算這筆賬。

謝:過去,不論是騎馬,還是騎自行車,領導幹部優先一些,也不會影響生態環境。汽車時代就不同了。這項發明誕生以來,就是一柄雙刃劍,即給人類帶來了舒適和效率,也給環境帶來了隱憂。中國是一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國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享受汽車文化,我們並沒有底。中國已經從自行車大國步入汽車大國行列。為了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是把大幅度削減公車提上政府議事日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