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北京奧運會越來越近了。圍繞奧運的各種宣傳也越來越熱。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奧運主會場,即席發表了一些意見。我注意到,他說,中國辦奧運不講排場。他還說要節儉廉潔,解決好場館的賽後利用。這些意見,我覺得很有道理。
丁:不僅僅是有道理。如果早一點提出就更好了。現在提出已是亡羊補牢。中國這些年,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掌握決策權力的官員,手裏可支配的錢多了,又得不到製度和輿論的有效製約,講排場的風氣便蔓延開來,很容易形成暴發戶心態。表現之一,就是公共建築的投資標準越來越高,求新求洋求異求怪,建築設計華而不實,追求奢靡。奧運主會場“鳥巢”,原來的設計方案比現在投資還要高,後來遭到一些專家的強烈批評,才改變了方案,瘦身以後減少了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要是在選擇設計方案之始,就抱定不講排場的宗旨,應該還有更大的節約餘地。
謝:北京辦奧運,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會,刺激了無數商機。但是,縱觀一個多世紀的奧運曆史,它給舉辦城市帶來的也不僅是光榮與夢想,還可能留下巨額的包袱。上一屆奧運會在雅典,原先預算46億歐元,實際用了70億歐元。奧運場館的維護費每年還要5000萬至1億歐元。再早一屆是悉尼,奧運場館每年也要補貼2680萬歐元才能繼續開放。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留下了12億歐元的債務。晚近的奧運會,好像隻有洛杉磯盈利。
丁:前些時候,我在蒙特利爾參觀了1976年奧運會的主會場。那座建築遠看的確風格奇特,過目難忘。但是,到跟前一看,已經閑置關閉多時,到處是鳥糞。當地朋友告訴我,這座建築給全市的納稅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奧運會痛快了十幾天,10億美元的債務卻還了30年。於是有了“蒙特利爾陷阱”的說法。這裏冬季長,降雪多,每年為這座體育館屋頂除雪,就是一筆很大的費用,當地政府已經不堪承受。所以,他們已準備把這座曾經成為城市標誌的建築炸掉。法國設計師為此很傷心。但是,對於當地政府和市民而言,民生畢竟比他的藝術靈感更實際。
謝:奧運會是全球的狂歡節。就世界而言,是四年一度。就舉辦城市而言,是百年一遇,或者百年難遇。留下這麼多場館和設施,如何利用,的確是個難題。好在北京的城市人口比雅典、悉尼、巴塞羅那、蒙特利爾都多,對於公共設施的需求也更大,一般的場館還不至於閑置。但像“鳥巢”這樣的特大體育場館,能否經常利用也是問題。幾萬人的大型文體活動,北京也不可能經常舉行。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票價貴一些可以理解。如果奧運以後舉辦其他活動,入場券也是天價,就說不過去了。中國的納稅人,不能總是為自己進不去的場所做奉獻。
丁:公共設施的建設如何做到不講排場,節儉實用,讓平民百姓進得去,用得起,的確是個大問題。中國固然需要符合國際比賽標準的體育場所,但中國老百姓更需要不花錢、少花錢就能使用的體育場所。平民百姓不但有權利當觀眾,還有權利參加體育運動,後一方麵更能體現納稅人的權利。
謝:中國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本來,稅收應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多的感受卻是取之於民,用之於官。我看過一個統計數字,改革開放以後的25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了約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費用卻增長了87倍。現在公車、公款吃喝和公款出國三項支出,每年已近1萬億元,遠遠超過教育經費。還有數不清的豪華行政辦公樓、以培訓中心為名建設的各種官員度假場所。越是豪華的項目,平民百姓享用的可能性越小。但據我所知,在官場內部,敢花錢,敢上豪華項目,寅吃卯糧,卻被當成有開拓能力的表現。
丁:財政的支出,可以有各種分類方式。我看,按官用還是民用來劃分,是一個重要的尺度。官用的比重越來越高,和諧社會就談不上。隻有民用的比重越高,我們這個社會才更趨向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