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物到手,賊眾準備出發,忽報前方十餘裏有官軍正在搜索,於是改變主意,夜宿寺廟。時已傍黑,賊眾生火造飯,劉備乘亂出逃不成,被抓回後綁在齋堂柱子上,嚴刑拷打。這是一間石砌密室,隻有一扇小窗與外麵相通。
馬元義懷疑劉備是官軍密探,劉備死不承認,任他拳打腳踢,始終不發一言。馬元義等無奈離去,臨行派人嚴加監管,準備天明解回大本營後再作處理。
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劉備獨囚密室,動彈不得,隻能仰望窗外星空唉聲歎氣,後悔不該為非分之求命喪賊手,徒然令老母悲傷。忽然,他見有根繩子從窗外伸入,順著石壁緩緩垂下,繩端還綁著一柄短劍,如銀魚般晃動著,輕輕地“當啷”一聲落到了地上。
劉備蠕動著,掙紮著,用腳勾過短劍,抓在手裏……當他終於抓著繩子爬出窗戶,跳到外麵地上時,這才發現救命恩人是那老僧。
老僧抓住劉備的手,二話不說就往寺後跑。寺後是一片小樹林,林中高聳著一座古塔。讓劉備留在塔外,老僧推開塔門,鑽進塔去,好一會兒,從中牽出了一匹白色駿馬,馬背上安著華麗的鞍子,馬背後跟著一個年輕的女子,嫋嫋婷婷,楚楚動人,如天仙般。
老僧告曰此女姓鴻名芙蓉,是縣主鴻氏家千金;黃巾打破城池時躲入寺院,匿於塔內已逾十日;今聞官軍就在近處剿匪,因救出劉備,請他送芙蓉女到官軍陣中。說完,不待劉備回答便又如風一般鑽入塔內,登上塔頂,立於石欄杆上,催劉備等快走。
劉備攔腰抱起芙蓉姑娘,放上馬去。
姑娘身輕如燕,柔軟而清香淡雅。她雙手抱著劉備的肩膀,劉備麵頰貼著她的黑色頭發。
人非草木,豈能無情。劉備突然感到一陣從未有過的悸動,身上不覺一熱。但這一切都隻發生在一瞬間,在抱芙蓉姑娘上馬的一瞬之間。
“失禮了!”劉備說著飛身上馬,一手扶著芙蓉姑娘,一手抓著白馬韁繩,撥轉馬頭,朝老僧所指的方向急馳而去。
俯視著這一切,老僧如完成了使命般歡喜叫道:
“看啦,快看啦!不出數年將烏雲散而紅日出,白馬翔而黃塵落。去吧,年輕人!快去吧!老身就此永別了!”
說完他咬斷舌頭,縱身躍下百尺塔頂,自行砸碎了一身老骨。
4)家臣張飛
劉備催馬穿過樹林,跑向曠野,耳畔的樹葉沙沙變成了箭矢嗖嗖:賊人發現劉備逃脫,追上來了。
跑到河邊,空無一人:官軍轉移了。徒步賊兵雖被甩掉,騎馬賊首卻追了上來,抄到了前麵。白馬咽喉中箭,豎起前蹄,長嘶一聲後重重摔倒在地。
眾賊首翻身下馬,拔劍挺槍殺向劉備。劉備就地一滾,翻身躍起,順手抓起一塊石頭砸向一賊。那賊鼻梁被擊中,鼻血流了下來。乘那賊抬手掩鼻的一刹那,劉備衝上去奪過槍來奮力拚殺,終因武藝不精,沒兩下就被打落手中槍,一個趔趄摔倒在了地上。李朱氾搶上一步騎上身,用劍抵住了他的胸膛。
就在這時,忽由遠處傳來一聲高喊:“刀下留人——!”緊接著,一陣旋風卷來一個彪形大漢。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新入夥的小卒張飛。
張飛令李朱氾放開劉備。眾賊首大怒,撇了劉備來攻張飛。張飛毫不驚慌,揚起蒲扇般大手隻一掌,就打得一賊首槍斷腰折,仆地而倒。
賊眾愕然。張飛圓睜雙眼大吼道:
“還敢來否?諒爾等鼠輩,來也是送死,不如老實回去稟告你們頭領,就說是我張飛搶了鴻家公主與劉備恩人。老子當初詐降入夥,原本就是為了救主家公主的。”
“什麼?……你是鴻氏舊臣?!”
“哈哈哈,這才知道嗎?實話告訴爾等,吾乃本縣南門衛少督、鴻家武士張飛張翼德是也。隻恨當初因公外出不在城裏,被爾等賊寇破了城池,殺了主公,又使百姓遭了大難,城池也於一夜之間化作了焦土。為報此大仇解此大恨,俺老張這才詐降,混入爾等一夥,隱忍待時至今的。如今爾等可作速回去,告訴大方馬元義與首領張角,就說俺老張有朝一日還要來找他算帳。”
眾賊哪裏肯聽,仗著人多勢眾繼續圍攻。張飛劍也不用,赤手空拳隻幾個來回便打得他們鬼哭狼嚎,抱頭鼠竄而去。張飛也不追趕,轉過身大步走向呆若木雞的劉備,從腰間解下一柄佩劍,又從懷裏掏出一隻小錫壺,雙手遞給了劉備。
原來張飛當夜也在伺機報仇,因聞有人騎白馬出逃,便乘亂摸進內殿,奪了茶與寶劍後隨賊追來。見劉備救了主公女兒,遂奉還寶物,以示感謝。
劉備得張飛救了性命,又見他武藝高強,說話謙和,不由地備加敬重。他收下茶葉,遞回寶劍,送給張飛以表敬意。張飛也不謙讓,收下寶劍即佩於腰間,又解下自己的佩劍給劉備防身。劉備扶過芙蓉女交給張飛,看著張飛抱芙蓉女上了白馬(與前文矛盾——筆者),這才牽過賊人留下的一匹馬翻身騎上,與張飛互道珍重後依依而別。
5)桑下之家
涿縣樓桑村原是個小驛站,僅有人家兩三百戶。後因南來北往客商多在此歇腳,慢慢才有了酒樓妓館,熱鬧了起來。但近年黃巾作亂,世情騷然,每天傍黑便要緊閉城門,市麵因又蕭條了不少。
劉備曉行夜宿,這日傍晚終於趕到了城下。守城軍士原本相熟,不多盤查便放他入城,臨別還告訴他老母已有十多日沒來城邊打探,怕是病了。劉備惦記老母,謝過軍士即揚鞭催馬,不久便望見了童童如車蓋的大桑樹。樹下即劉家。
劉家原是大家,宅院頗大,但如今衰敗,門庭冷落。時已黃昏,卻燈火不亮,炊煙不冒,如荒郊野寺般了無生氣。劉備滿心狐疑地下馬入門,直尋到後院才見有油燈閃爍,昏黃的燈光下,滿頭白發的老母親正彎腰弓背,專心地織著草席。
母子倆久別重逢,相擁而泣。語無倫次地絮叨了好一陣後,劉備這才知道母親並未生病,但家中女傭卻因兒子入夥黃巾而被官府捆走,粗使男仆被官軍抓了壯丁,床鋪櫥櫃被抬走充了官稅,雞牛豆穀乃至幹菜也都被搶走充了軍糧……好在母親先曾藏了些小米在地板下,這才好歹熬到了今天。
當晚,麵對著母親用所剩無幾的小米作成的飯,劉備心情沉重,久久不能下咽:為自己的今後生活,更為國家所麵臨的嚴峻局麵與更加嚴峻的將來。
但久別重逢後的第一餐還是愉快的。晚飯後,劉備告訴母親說給她帶了一份珍貴的禮物。
“那是母親極想要的。或是因無法企及而給忘了,但數年前母親確曾說過一次,說這輩子但能喝上一口,死了也心甘。為兒因此牢記在心,發誓定要讓母親喝上,哪怕一次也好。”
見母親仍然猜不出,劉備這才掏出茶罐,放到桌上。
劉母瞪大雙眼,盯著眼前這小小的錫壺半天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這才戰戰兢兢地伸出手去,小心翼翼地捧起錫壺細細端詳上麵的字畫。
又問清了茶的來曆後,劉母向劉備合掌稱謝。劉備慌忙止住,與母親相擁而泣:劉備為能讓母親高興而哭,母親為兒子的孝心而泣。
次日一大早,劉備騎驢往雞村打水,劉母作好早飯後來到屋後桃林。
桃林為村裏公有,方圓約一平方公裏。時值秋天,桃葉落盡,顯得有些蕭索,但春暖桃花盛開時,繽紛的落英卻能將林中的蟠桃河水染紅。
劉母先麵朝東方跪下,默默禱祝了一番,而後拿掃帚掃出一塊空地,鋪上席子,擺上數十年不用的祖傳茶爐、茶碗,喜滋滋地等著兒子汲水歸來。
不久劉備汲水歸來。那水清澈甘甜,原是雞村一寶,輕易不讓外人汲取的,劉備花了金子,又好說歹說,這才買來了一小桶。
“黃金水,洛陽茶,更加我兒孝心!有此三樣,我願足矣。王侯之母再高貴,想也不過如此吧。”
看著兒子往返八裏多地打來的甘甜泉水,劉母心滿意足,心中充滿了幸福。但當劉備回家取來供在祖宗牌前的茶壺時,她卻不禁沉下了臉:本該與兒子形影不離的祖傳寶劍不見了。
見母親追問,劉備忙將買茶遇賊,九死一生,無以為報,以劍相贈的經過敘說了一遍。
“無論是身陷賊手之時,還是得張飛相救之時,為兒對其他物品都不在乎,唯有這茶是拚了性命也要帶回來孝敬母親的……劍是祖傳之物,固然寶貴,但兒如今隻以織席販屨為業,有張飛這口劍,想也夠防身之用了……”
劉備原想安慰母親,不料劉母聽了更加傷心,竟至失聲痛哭道:
“啊,是我之過,是我教子無方之過。我如今已無顏去見汝父,無顏去見先君的在天之靈。”
突然,她止住哭抓起茶壺,拉著劉備來到蟠桃河邊,揚手將茶壺扔進了河裏。而後一臉嚴肅地令劉備坐下,對他痛說家史,告訴他說祖傳寶劍就是劉家的帝王印綬。
“備兒呀,不料汝竟將寶劍贈給了他人。汝真要以織席為業,終老此生嗎?汝真以為茶貴於劍嗎?……汝如此胸無大誌,汝之茶葉為娘能樂於飲用嗎?……為娘是為此生氣為此傷心呀,汝可明白?!”
聽了母親的一頓訓斥,劉備深感慚愧。他表示定要牢記母親教誨,“即使兒要忘記,兒身上的景帝血液也不允許。”他承認“今日若非母親如此動怒,則無論為兒心中有何想法如何打算,現實中都隻會甘為小民,終日為奉養母親而忙碌,不,或許就在為衣食而奔忙的碌碌之中虛度了光陰,喪失了大誌,當真淪為了小民也未可知”。
他為此感謝母親,向母親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此番行旅,為兒已親曆了黃匪之害,目睹了各地之亂與百姓之苦。母親,兒之生於今世,想必是受了諸先帝在天之靈的差遣,兒絕不辜負母親期望與列祖列宗重托。”
但這宏圖大誌,母子倆暫時還隻能深藏於心中。此後每日,他們依然如往昔般織席販履,為衣食而忙碌著。
光陰荏苒,轉眼又過了三、四年。這日還寒乍暖,風和日麗,一老者牽著一頭白山羊,羊背上馱著兩壺酒,飄飄然來到了劉家門前桑樹下獨自讚歎。老者姓李名宓,魯地人。因終年在外,漂泊無定,又不時牽羊馱酒售於集鎮,故此人稱“羊仙”。這日偶然路過劉家,見桑樹枝葉茂盛,形狀奇異,因特來告訴劉備母子此樹是靈木,樹下之家必出貴人;今春桑葉墨綠時當有益友來訪,而主人將如蛟龍入雲,飛黃騰達;為此願獻山羊以為祝賀,務請沽酒宰羊,祭於神壇,為劉備慶祝生日。
母子倆以為老者隻是說笑,並未當真,不料羊仙說完竟當真留下山羊,獨自離去。兩人大驚,急追出門到桑樹下時,路上早已不見了羊仙蹤影。
6)橋畔聚談
桃花盛開,春意漸濃。這日中午,劉備進城收取貨款。正走在街上,見有人圍觀招兵榜文,便也湊上前去,不期然遇見了張飛。原來張飛這幾年為收複失城多次起事,都因黃巾勢大而損兵折將,終至無力再起。不久前流落到涿縣,以獵殺野豬賣肉為生。適才正賣著肉,見有人麵對榜文良久沉思,仔細一看,卻是劉備,因此前來招呼,問他有何想法。但張飛這幾年臉上添了刀傷,又蓄起了絡腮胡子,劉備初時並未認出,隻覺得這大漢目光犀利,態度誠懇,是可推心置腹之人。因說此處人雜,不便交談,與之一同來到城邊廢園中一座拱橋上。兩人在欄杆上坐下,互通了姓名,劉備這才認出張飛來。
張飛性急,心中又有事,三言兩語便提到了招兵榜文,問劉備有何想法。
“無有想法。家有老母要奉養,不敢奢想從軍之事。”劉備淡淡答道。
“騙人!”張飛大喝一聲,騰地一下站了起來,“劉君,你對他人不吐真言,對俺老張也不說真話嗎?俺老張竟如此不可信嗎!”
“真話?……我所說句句是真話。對恩人豈能說假話!”
張飛慨然。突然,他解下佩劍,連鞘遞到劉備眼前道:“還記得此劍否?此是汝當日所贈,也是俺渴望得到的。但自分別後,俺就想著再見時定要雙手奉還:此乃寶劍,非俺匹夫所應佩帶……俺曾揮劍斷風,但聞劍聲啾啾如哭泣;又曾劍指星空,但見光斑閃爍如淚珠。此是劍之淚,是劍之訴,是寶劍在對主人哭訴:萬勿將我幽閉鞘中虛度歲月,切切,切切。汝若不信,這就請聽寶劍的傾訴,請看寶劍的淚珠!”
語音未落,張飛已拔劍出鞘當空一揮,但見一道寒光閃過,緊接著“啾——!”的一聲傳來。這聲音深深刺痛了劉備,讓他感到了斷腸般的一陣疼痛,但他仍不吭聲。
見劉備仍無反應,張飛一腳踏上石欄杆,麵對鋪滿枯荷葉的一塘池水傷心地歎道:
“惜哉,憂國愛民之劍!汝生於末世,不得其主,俺亦無可奈何。汝若有靈,還請恕俺:汝與其隨著俺一介販肉浪人,不如葬身這池水之中……”
說著,他舉起寶劍就要往池裏扔。劉備大驚,高叫一聲“豪傑請慢”,搶上一步托住了他的手腕。
他先就自己的懷疑向張飛道了歉,繼而向他吐露了心聲:
“風有耳水有眼,舉大事不該議於道傍。但我劉備有何懼哉!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玄孫,豈能編履織席,袖手旁觀於此黃巾倡亂末世。”他話音不高,低低有如私語,但語氣堅定,分明帶著凜凜然不可動搖的意誌。
張飛聞言大喜,高興自己沒看錯人,終於見到了該見之人。他撲通一聲屈膝跪下,雙手捧上寶劍道:
“寶劍謹此奉還。某原不該佩帶此劍。然而君若收了此劍,佩在了腰間,就須擔起與此劍同在的使命!”
“我接受!”
劉備莊重地接過寶劍,佩在腰間。又解下原佩寶劍歸還張飛,相約再會樓桑村後辭去。
蒼茫暮色之中,劉備快步離去。身上淡藍色的衣服隨風飄動,看去有些髒汙,但腰間的寶劍卻在黃昏萬象之中明顯散發著異樣的光彩。
“真是非凡氣度,貴胄風采。”
目送著劉備漸漸遠去,張飛良久獨立於拱橋上,一動不動。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大手一揮,“對,快告雲長去,讓他也高興高興!”說著,旋風般刮下拱橋,轉眼不見了蹤影。
7)童學草舍
回到街上,張飛收拾起肉攤,用蒲包一卷剩下的豬腿與屠刀,拔腿就跑。
到得城邊,城門已閉。求了半天,守門軍士就是不開。張飛四下一打量,見城牆根架有一部鐵梯子,便衝過去抓住梯子往上攀。眾軍士急挺槍來趕,兩個腿快的更撲上來抓住了他。張飛掄起豬腿擋開槍尖,帶著兩個軍士三腳兩步攀上了兩丈多高的城牆,順手一甩,將兩軍士扔下城去摔成肉餅,還砸扁了城下的好幾個軍士。待大批官兵趕來時,張飛早已跳下城牆,不見了蹤影。
跑了五六裏地,渡過蟠桃河支流,到了一座莊前。村莊頗大,有五百多戶人家。村內有座寺院,轉過寺院是庭院。庭院清靜,入口門柱上掛有一牌,上書“童學草舍”四個大字:關羽即執教於此。
關羽與張飛是拜把兄弟,也長得虎背熊腰,高大魁梧,隻不同的是胸前飄著長髯一縷。張飛須毛粗硬,性格也豪爽暴烈。與之相較,關羽的須毛柔軟修長,人因也聰明多智。他天庭開闊,睿智多謀,丹鳳眼、大耳輪,身材高大但肌膚細膩,話音不高但沉穩持重。
這晚他正在屋內看書,忽聞屋外大門敲得山響,知道必是張飛,急出來開門讓他進屋。屋內擺著許多桌椅,牆上掛著孔子與其弟子等聖賢畫像,一望而知是村童白天上課的地方。
張飛一進屋就嚷嚷說見著貴人了,拖著關羽就要去見劉備。不料關羽反應冷淡,非但不去,反而責備他說豈有半夜三更登門拜訪的;況與劉備僅數麵之交,豈可輕信,隨便議以機密事。張飛乘興而來,不想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心中憋悶,酒也不喝,蒙頭便睡。
次日早起,關羽自去教課,張飛獨處沒趣,便辭過關羽,鬱鬱而去,臨出大門還不忘回頭罵了一句:“優柔寡斷,沒出息!”
悶悶不樂走了幾步,見路邊有家酒店,便進去叫店家篩酒來喝。空腹喝悶酒,不一會兒便眼圈發紅、發紫、發黑了。
忽低頭見地上有雞跑來跑去,便伸手要抓來吃。店家給他熟的他不要,隻要吃活的。但醉漢抓活雞談何容易,追來追去追出了店門,追到了馬路上。
馬路上正有十來個捕快在找人。其中一個一見他馬上大叫:“就是他!就是這廝昨晚大鬧城關,殺了我們弟兄好幾個。當心點,上!”
張飛逮了一隻雞,正扯下雞腿往嘴裏送,滿嘴鮮血淋淋的。眾捕快昨晚領教過他的利害,如今又見他這般模樣,哪個還敢上前,一個個都隻手持棍棒遠遠圍著。
張飛醉意朦朧,以為眾人隻在逗他玩,便拿他們開起了玩笑。一個捕快終於忍不住了,衝上來一棒打在了張飛肩上。
張飛被激怒了,戲謔的猴子驟然成了凶猛的老虎。眾捕快不是對手,轉眼倒下了兩三個。等店主人與圍觀者醒過神來時,除地上還慘不忍睹地躺著五六具屍體外,四下裏早已不見了捕快的蹤影。再看張飛,正大搖大擺地朝村頭走去,隨風送來的,是一股股濃烈的酒氣。
店家見事情不妙,忙叫老婆去報信,轉頭卻見她嚇得癱在地上站不起來。無奈,隻好自己一溜小跑,趕往童學草舍給關羽報信去。
8)三花一瓶
這日劉家,母子倆正在專心織席。一切都與往常一樣單調而平靜,隻劉備心裏依然充滿著昨天重逢張飛後的激動,一種時運將至,萬物即將複蘇的激動。他從未感到春天有如今年這般美好。他真想伸開雙臂對天高呼:“啊,我真年青!”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聽著鄰家少女這清脆的歌聲,想著她那姣美的麵容,劉備不由地對她的心上人產生了妒忌。她如今怎樣了?三年前,石塔下,老僧引來的芙蓉姑娘現在怎樣呢?對,張飛應當知道,再見時一定問問他……
剛想到這,忽聞牆外一聲尖叫,抬頭一看,卻見張飛正在低矮的圍牆外。原來張飛性直,最惡疑人,更怕被人疑,見關羽不相信自己,便來找劉備,要拉他去見關羽。到了樓桑村,想找人問路,見前麵有人,便上前招呼。那少女正唱著歌想著心上人,忽然聞叫一回頭,卻見一黑須大漢就在身後,腰間還佩著劍,嚇得驚叫一聲撒腿便跑。叫聲引來了劉備的注意,見是張飛非常高興,忙請進院裏與母親相見。
不知怎地,張飛感覺劉母比劉備更高貴,更威嚴。實際上,劉母身上也確實有著名門閨秀所特有的高貴氣質。
見過禮後,兩個男子漢坐下說話。張飛性急,開口便說關羽不信,要劉備去作證。劉備覺得不妥,正猶豫著,一旁劉母卻先開了口:
“去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今機遇既已降臨,就不可拘泥於小節,誤了大事。去吧,隨張大人去吧。”
母親既發了話,劉備便不再猶豫,即時動身。剛到門口,卻見有百餘官兵迎麵而來:領頭騎馬者提著大刀,隨後步卒也都扛著槍,寒光閃閃的。
張飛一見便知是衝自己來的,忙叫劉備躲開,準備再開殺戒,教訓他們。但劉備還未醒過神來,百餘官兵卻早已一哄而上,團團圍住了兩人。
圍是圍上了,卻沒有一人敢上前:一天之內連吃兩次大虧,眾官兵知道張飛利害,誰也不敢造次。正僵持間,關羽飛馬趕到,分開眾人走進圈內,背對張飛對眾官兵抱拳道:
“各位可知此人是誰?此乃張飛張翼德也!……當初供職幽州鴻氏,使一杆丈八蛇矛,重九十斤,殺得黃巾賊血流成河,屍堆成山,不過半天就有八百零八人作了他的槍下鬼,故此人稱八百八屍將軍……”
如此這般先吹了一通張飛之勇,唬住了眾人,既而又轉身抽了張飛一鞭,手腳麻利地將他五花大綁捆了個結實,而後對眾官兵道:
“這廝隨後就給各位解去。各位若信我關某,就請先行一步;倘若不信,關某就此解開繩索,任由爾等廝殺去,如何?”
眾官兵聽了,哪敢不信,二話不說,轉身就撤。
見眾人走遠,關羽急為張飛鬆了綁。張飛見他頂盔貫甲,一身戎裝,似要上陣廝殺般,不由感到奇怪。一問才知關羽其實早對劉備的孝順有所耳聞,暗中並對其人品作了調查,對他也十分敬重,但因家中人多口雜,未敢聲張,故而昨夜給張飛潑了冷水。今早聞報張飛殺了官兵,料想書是教不成了,於是幹脆遣散下人,讓家長來領回孩子,關了學館,而後披掛上馬來尋張飛,準備同去見劉備,不想卻在此碰上,解了他們的圍。
張飛聽了大喜,忙介紹兩人認識。兩人見過禮後,三人同返劉家。
當晚,主客四人圍坐暢談,直至深夜。劉母細細講述了劉家曆史,其中不少事連劉備也都是第一次聽說。
或是不想讓劉備顧念自己,劉母最後又說道:
“備兒,夜已深了,該歇息了。明日你們還要共議大計,舉大事亦須祭告天地祖宗,為娘也得為你們準備豐盛的酒菜,快安排客人歇去吧。”
聽了這話,關、張知道劉母支持劉備與他們共舉大事,十分高興,更加堅定了要追隨劉備共創大業的決心。
9)盟誓結義
次日一大早,關、張即雇人在桃園中央築起了祭壇,劉母也請村民幫忙,備好了豐盛的酒菜,甚至還從村長家借來了精美的花梨木桌椅。一切準備停當,劉母領村民退去,留三人在壇前坐下,準備開祭。
忽然關羽想起一事,開口對二人道:舉大事須先備其形,但如今我等三人心未合一,不能謂之形備。且軍不可無帥,否則將成烏合之眾。某與張飛隱於草野至今,即因未得其主之故。今幸得劉君出身帝胄,血統高貴,理當作我等主公,以備其形,以成大事。
對此張飛讚成,但劉備反對。他先以自己“生性愚鈍,又少為君之德”為由推辭,見拗不過,便提議三人結為兄弟,君臣之禮則待奪得城池後再行。關、張同意,於是三人對天盟誓,結為兄弟。論年齡,關羽最長、劉備次之,但關羽必要尊劉備為長,劉備便也不堅辭,張飛更不反對,於是定了名次,開杯暢飲,開懷暢談。張飛又去將劉母背來,尊之為母,發誓要永遠孝順劉母,報效國家。
次日用過早飯,三人開始行動。先由關羽擬好檄文,(檄文莊重、慷慨,滿含了憂國之情,讀者無不心動),很快就有近鄰各鄉豪傑三五成群前來應募,不出四、五天,便聚得鄉勇七、八十人。對所有來應募者,張飛都言明起事目的是要剿滅黃巾,為國除害,同時宣布了“對將軍須絕對服從並尊敬”、“須為國為民奮不顧身”、“不得劫掠他人財物,違者斬”、“不得虐待百姓,違者斬”等軍紀六條。
軍紀雖然嚴厲,應募者卻無不服從。如此隊伍拉起,就少軍糧、馬匹了。忽報前麵山腳有馬隊路過,關羽便趕去商量。馬隊主人是中山巨商張世平與外甥蘇雙。兩人聽關羽說明了來意,當即答應贈馬五十匹。見關羽懷疑,似乎不信,便說所以相送,原因有三,“一是見大人不是惡人,二是覺大人舉兵除害正合時宜,三是欲借大人之力,雪己之恨”,因為黃巾賊寇蹂躪了他們家鄉,令他們家破人亡。關羽聽了高興,即引他們回見劉備。二人見劉備正直仁義,更送鐵一千斤、獸皮織物一百匹、金銀五百兩以資軍用,隻附帶一個要求是:十年也罷,三十年也罷,事成之後須分利益於窮苦百姓,“此是我等希望,也是我等商人之魂”。
三人聽了感動,欲留之共事,二人卻稱自己膽小,不敢上陣,堅辭而去。
三人得此天助,即請鐵匠來打造兵器鎧甲,不日而成,而應募者已增至二百餘人。
自然,要奪取天下,這臨時募集的二百餘人還太少,遠不夠數,但既有張飛教演訓練,又有關羽軍紀約束,更兼劉備德望感化,眾人無不服從命令聽指揮,進退一致,令行禁止,整齊劃一得有如一人。
見諸事齊備,劉備於是辭過母親,率眾出發殺賊去。
15)嶽南佳人
(怒鞭督郵後)劉備等奔回下處,燒毀信件,收拾細軟,準備出逃。仆役等願回者發給路費,願從者十餘人,當晚即與劉備等推著行李車仗,乘黑逃出了安喜縣城。
卻說督郵被人救醒後,聞說劉備等已棄官而去,急派人飛報定州太守,差人捉拿。數日後接報稱一行十餘人正往北投代州而去,定州太守即遣鐵騎二百,分兵兩路前去追捕。
劉備一行曉行夜宿,急急北趕。一路上千辛萬苦,這日終於來到代州五台山下一座莊前。張飛留眾人在村外等候,自己先進村去找大財主劉恢。劉恢與張飛故主鴻氏是親戚,因與張飛相熟,鴻氏亡後還接濟過張飛。又好結交天下豪傑,府中常年養著數十成百個食客,故此張飛一開口,劉恢便爽快答應,還說但住無妨,別說一月兩月,便是一年兩年也成。
如此眾人便在劉莊西苑客房住下,日日酒足飯飽,悠哉遊哉。轉眼間冬去春來,積雪消融,花又紅了樹又綠了。但漸漸地,關、張二人對每日無所事事有些厭倦了,而劉備則心事重重,越來越沉默寡言了。關羽以為是因虛度時光或掛念老母故,張飛說不然,應另有原因。原來他發現自打南苑梨花開放後,每當月夜便有一妙齡女子來梨苑散步,而劉備不久也溜出客房,不見了蹤影。
數日後,又一個朦朧月夜,三人圍坐一桌吃飯。張飛照例喝得酩酊大醉,而劉備不久又一去不返了。
關羽也溜出客房,躡手躡腳地沿著梨花小徑前行探看。快到盡頭時,忽見前方有一身影晃過,定睛一看,卻是劉恢侄女。但見她碎步穿過梨樹林,來到草坪上剛一站定,即又有一人立起,迎上前來,緊接著就聽見低低的兩聲召喚:
“噢,玄德君!”
“芙蓉姑娘!”
見主公竟戀上了佳人,關羽不禁感歎太平蝕大誌,英雄喪美女。因急回客房,對張飛說了自己所見,並不無後悔地歎道:“不料兄長竟如此柔弱,情長誌短。”“我等以他為主公,可他卻戀上了佳人,如此怎能成大事。”張飛聽了並不意外,說此事由來已久,無可奈何,且那芙蓉姑娘也非劉恢侄女,而乃故主鴻氏女,鴻氏亡後,是我張飛送她來劉恢家的。
關羽聽了愕然。正無話間,劉恢來訪,說是洛陽巡察使與定州太守不日要來巡察,借宿劉家,為防意外,請三人暫避他處。關、張二人正為劉備沉於女色而無計可施,聞言大喜,次日即與劉備商議。劉備聽了先是一怔,繼而深自反省道:
“走,絕不能連累恩人。再說安樂日久必喪其誌,我也正擔心著呢。”
“可深閨佳人如何處理呢?不想念嗎?”關羽問。
“不。戀愛不過路邊小花,偶爾采之罷了。”
“……如此則與芙蓉姑娘之戀亦隻逢場作戲而非真心的了?”關羽聞言雖放了心,但仍追問了一句。
“不。”劉備坦誠答道,“說來羞愧,但相戀卻是真心的。女人不可欺,自己也不可欺,但唯相戀,僅此而已……戀愛不可能是我劉備之全部……我還是中山靖王之後。我起自村野,至今已曆數載,家中還有老母在翹首等待,不知我是戰死沙場成了野鬼,抑或成了大業,高視闊步於洛陽京城,我又豈可為一女子而喪大誌。二位賢弟盡可放心,勿再生疑。”
16)故園一夜
次日,劉備留從卒十餘人在劉莊,隻與關、張二人辭別劉恢,動身離去。高樓上,芙蓉姑娘獨自一人目送他們遠去,直至不見。
漸行漸遠,回頭已望不見五台山了,而劉備仍在傷感著。張飛見狀,安慰說既是真愛芙蓉姑娘,可以為媒,但如今不是時候,須在成就了大業之後,劉備點頭同意。
到得州界,三人約定仲秋八月再會五台山後各奔東西,自去避難。劉備脫下甲胄,換上便衣,孤身一人回到了家鄉。
家鄉一切如故:桑樹依舊童童如蓋,織機依然唧唧作響,但織機前老母的頭發卻白了,全白了。劉備心中一酸,搶上幾步,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身邊。
劉母一怔,停機見是劉備,開口就問他為何回來。得知隻為看望自己,她立時沉下臉來,厲聲說道:
“什麼,回來看我?簡直是兒戲!汝還是憂國憂民的大丈夫嗎?罷!既已回來也無奈何,但不得久住!今晚歇一宿,明日即當離去!”
深深感受著母親的疼愛與期待,劉備淚流滿麵,羞愧萬分。他匍匐在地,無言以對,隻靜靜地聆聽著母親的訓斥:
“……如此短短兩三年,汝以為即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嗎?為娘可是做夢也未曾想過……天下豈是如此輕易可得的。”
“如今天下大亂,豪傑蜂起,眾人皆可得一州一郡而為王,獨汝不行。汝乃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須為天下百姓而戰!”
“汝須心係天下百姓。為娘已年邁,不足掛慮。汝若因為娘一人而喪大誌,則為娘寧可為天下百姓而折壽!”
“母親!”劉備聞言大驚。他知道母親說到做到,因急忙抓著母親的衣襟認錯道:“是兒不好,是兒不該懦弱。明日天亮兒即離去,但求今晚能陪母親過上一夜。”
聽了這話,劉母再也支持不住了。她身子一軟跌坐在地上,顫巍巍地抱著劉備,搖著滿頭白發喃喃說道:
“阿備呀,不是為娘心狠,娘是在代汝父說話呀。方才那些話皆為汝父所希望,汝可知否?——明日天亮之前即去,勿讓鄰裏鄉親看見,可否?”
見劉備點了頭,她這才急急下廚準備晚飯去。劉備坐上織機,就著天黑前最後一線光亮織完了一張席子後踱出屋子,漫步於桃林之中。時值晚春,花已凋謝,枝頭上隻留著點點黑色的花蕊。桃花雖謝但春來還會再放,母親的滿頭白發卻再也不會變黑了。想念到此,他不禁感歎人生的短暫與希望的渺茫,不禁懷念起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