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吉川英治《三國誌》簡介(1 / 3)

(一)吉川英治及其《三國誌》創作

吉川英治(1892~1962)原名“英次”。祖父銀兵衛,父直廣,原為小田原大久保家下級武士。明治維新後家道沒落,曾開過雜貨店,辦過棧橋會社等,皆以失敗告終。吉川於1898年入小學,1903年上高小時因父親事業失敗而輟學。之後當過學徒、排字工、店員等,1910年離鄉晉京,開始向報紙投稿。1914年以曆史小說《江島物語》獲講談俱樂部一等獎。1921年入每夕新聞社當記者。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報社倒閉,吉川開始在各雜誌連載長篇小說。1926年8月~1927年10月於《大阪每日新聞》連載《鳴門秘帖》,與差不多同時連載於《大阪朝日新聞》的大佛次郎作《晴天陰天》共同宣告了日本大眾文學的誕生。

或因青少年時曆盡艱辛,嚐盡了人間辛酸,吉川英治對大眾感情深厚。他說:“純文學者認為大眾水平低下,對此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大眾是大知識家。”他的文學麵向大眾,與日本的大眾文學同時誕生,共同成長,是日本大眾的文學。他長達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可以《宮本武藏》(1935~1939)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作品有《鳴門秘帖》與《江戶三國誌》等,故事都一分實九分虛,以豐富的想象在一點點史實的基礎上構築起宏大的虛構世界,引領讀者自由翱翔於想象的空間,給讀者以解放之感;主人公都不計名利,舍身為人,明顯繼承了江戶時代勸善懲惡讀本的主題。後期創作由虛構故事轉而追求真實,注重史料調查與實地探訪,創作素材也主要取自曆史名人傳記,關注焦點則明顯由“事”轉向了“人”。主要作品有《宮本武藏》《新平家物語》《私本太平記》等(與中國相關者有《三國誌》與《新水滸傳》),內容都是廣為人知的曆史人物故事,目的是創作“鏡子文學”,為讀者提供借鑒。這使其文學由傳奇小說而曆史小說,並繼而向國民文學發展。吉川文學的一大特點是情節曲折,人物傳奇並富求道精神,這一特點尤其突出表現於前期作品中。另一貫穿始終的特點是對母愛的表現與強調,其《三國誌》中劉母的增補就是這一特點的具體體現之一。1960年,吉川英治獲日本文化勳章。1962年9月7日患肺癌去世,享年70歲。

吉川《三國誌》於《中外商業新報》上的連載始於1939年8月,終於1943年9月,正值抗日戰爭期間。但戰爭並未影響日本讀者對中國故事的興趣,連載開始不過半年,故事還遠未結束,而單行本已不斷地由講談社出版發行;與此同時,野村愛正的《三國誌故事》也於1940年5月被收入講談社的《世界名作故事》叢書;翌年11月又被收入《小國民名作文庫》再版發行……

如果說民眾的熱情是吉川《三國誌》得以連載五年的重要基礎,則其兩次中國之行(1937年8月受每日新聞社派遣,以報社特派員身份;1938年9月奉內閣情報部命令,以隨軍文人身份)也許就是他開始《三國誌》創作的重要契機:對中國遼闊土地的實際接觸,對中國悠久文化的親身感受,無疑都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的《三國誌》創作開始於兩次中國之行結束後的1939年,應當不是偶然的。但是,真正促使他以三國故事為素材進行創作的,或許更應當是他始於少年時代的三國情愫。據他回憶,他少年時酷愛三國故事,對久保天隨譯《演義三國誌》愛不釋手,常捧讀至半夜三更而仍不肯熄燈上床,為此屢遭父親催促與責罵(吉川《三國誌》第一冊p5)。而到1927年,當他開始為報知新聞創作連載小說時,更將新作命名為“江戶三國誌”。作品講的是基督徒阿蝶與左衛門、德川萬太郎爭奪江戶城內秘藏寶藏的虛構故事,與三國故事風馬牛不相及,但將三人及其所屬三股勢力比作三個國家的構思以及其命名卻顯示了他對三國故事的熟悉與喜愛。

吉川英治的少年時代,如第一章第三節所述,正是日本三國熱方興未艾之時。而三國熱在日本的興起,可以追溯到《通俗三國誌》問世的1689年。《通俗三國誌》是《演義》的第一個日語譯本,但正如書名所示,它是經大規模增補刪改後形成的日語版《演義》通俗讀本,而非逐句翻譯成的忠實原文譯本。

《演義》的第一個日文忠實譯本,是由東京至誠堂出版於1912年的久保天隨譯《演義三國誌》。它的翻譯出版,無疑是對當時日本民眾三國熱的一個回應,但同時也標誌著日本民眾對《演義》的接受,已從純感性的趣味層麵上升到了較為理性的全麵了解、理解乃至研究、借鑒的層麵。然而,盡管吉川英治少年時代熱心閱讀的是久保天隨譯《演義三國誌》,但據考,他創作《三國誌》時主要參考的卻非久保天隨譯《演義三國誌》,而乃湖南文山譯《通俗三國誌》,因為無論是從大多數章節的起止抑或不少具體情節(如“望梅止渴”等)的安排來看,吉川《三國誌》都更接近於後者而非前者。

久保天隨忠實原文,湖南文山多作修改,吉川英治為創作選擇底本時舍前者而取後者,這表明他的創作態度是盡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而不拘泥於原作。用他的話說就是:講述三國故事的書“雖已有數種,但我不想單純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而要隨時隨地擇其長處,按我自己的構思進行創作”。同時,由於“《三國演義》中有詩。//它不是一段治亂興亡曆史的單純記錄,因為作品中含有能讓東方人熱血沸騰的和諧、音樂與色彩。//如果抽去《三國演義》中的詩歌要素,那麼這部構思宏大的世界級長篇小說就必將變得平淡乏味,讓人興味索然。//而如果被簡寫或被摘譯,那它就將失去重要的詩意,失去更為重要的能深深打動人心的東西。//為此我既不簡寫也不摘譯,而嚐試使用宜於長篇創作的報紙連載形式。並在劉備、曹操、關羽、張飛等主要人物的描寫中增加自己的闡釋與創意”(同上,p3~4)。或即因此,他的《三國誌》被譽為了“日本的新版《三國演義》”(雜喉潤《三國誌與日本人》p141)。

文藝評論家尾崎秀樹的這一評價是中肯的,因為吉川《三國誌》確實是新的。它的新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相對中國而言,它不同於羅貫中的《演義》,作者在其中“增加了自己的闡釋與創意”,它是作者按“自己的構思進行創作”的結果;二是相對過去而言,它是日本“戰後三國熱的源頭”(同上,p154),它代表了現代日本人對《演義》的新感受與新理解。由其激發出的日本戰後三國熱因而明顯帶有了吉川英治的色彩,而它不斷被以精裝的全集本或便攜的文庫本等多種形式再版發行,僅講談社的1989年新版文庫本到1996年就已重印了18次的事實,則充分說明了它影響力的巨大與持久,說明了它作品生命力的至今依然年輕與旺盛。因此,要更好地了解吉川《三國誌》,更好地了解羅貫中《演義》在日本的傳播情況,就有必要來探明吉川《三國誌》的新之所在。而要探明其新之所在,就得弄清它講述的是如何一個三國故事,亦即:必須首先了解吉川《三國誌》的內容。

(二)吉川《三國誌》內容簡介

吉川《三國誌》在國內尚無譯本,篇幅又如《演義》般十分浩大,共十卷約260萬字。為盡可能簡潔、客觀而又全麵地介紹作品內容,並且方便下文的對比、分析,現將作品目錄譯成中文,並與《演義》目錄一一對應排列如下,以供比對。

又如上所述,吉川《三國誌》有多種版本,本書選用的是比較常見的講談社1989年版文庫本《吉川英治曆史時代文庫》卷33~40的《三國誌》第一~八冊。為便於查對,每一冊都於結尾處以括號標明。用作對比的羅貫中《演義》也本著常見、易得的原則,選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三國演義》上·下兩冊。

另外,中日兩國語言不同,文章的命名法也不相同。以兩部作品為例而言,羅貫中《演義》各章回目都是敘事的,都可獨立成句;而吉川《三國誌》各卷各章標題卻多是名物的,多隻是詞組,不能獨立成句,翻譯時因此或有為照顧中文表達習慣而改變者。但凡有改變,都在中譯名後以括弧注明原標題的直譯。標題中或有需要說明的事項,也一並於括弧中注明。至於《演義》中原有的標題,則加冒號置於相應頁碼後;《演義》中沒有、由筆者根據內容添加的標題,則加括號置於相應頁碼後。吉川《三國誌》對原作的較大增刪改寫,凡與下文敘述密切相關者,都改行後分別注明;與下文敘述關係不大甚或無關者,則不予標明。

以下即吉川《三國誌》的目錄譯文以及其與羅貫中《演義》目錄的具體比對。

卷一、桃園卷(始於劉備購茶返鄉,終於曹操獻刀出逃。~第4回)

1)黃巾亂賊p11~28

補:黃河邊劉備買茶,孔子廟玄德遇匪

2)市井童謠(流行童謠)p29~45 演義1回p2~3(不祥之兆,黃巾由來)

補:老僧人慧眼識劉備,馬元義得意說黃巾;

3)白芙蓉女(縣主鴻氏女)p45~58

補:劉玄德因茶被囚,老僧人舍身相救

4)小卒張飛(縣主鴻氏家臣,南門衛少督)p59~70

補:翼德殺賊救劉備,玄德贈劍別張飛

5)桑下之家p71~95

補:怒喪誌劉母斥劉備,賀騰飛羊仙贈山羊

6)橋畔聚談p96~110 演義1回p4(劉備讀榜邂逅張飛)

補:讀榜文玄德遇恩人,棄寶劍張飛激劉備

7)草舍童學p110~124

補:張飛越城說關羽,翼德醉酒拒官兵

8)三英聚首(三花一瓶。三花同插一瓶,三英共聚劉家)p125~142

補:關雲長智退官兵,三豪傑共聚劉家

9)盟誓結義p142~162;演義1回p5~6: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補:張飛教演訓練,關羽軍紀約束,劉備仁德感化

10)轉戰征討p163~182(轉戰) 演義1回p6~8: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11)盧植被囚(檻車)p183~205 演義1回p9~2回p11(拒行賄盧植被問罪,救董卓三英遭怠慢)

12)沙場秋風(喻三豪傑轉戰立功卻不得封賞之感傷)p205~230 演義2回p11~14(張飛獻計破張寶,孫堅奮勇收宛城)

13)常侍亂政(十常侍)p231~244 演義2回p14~15(張鈞進諫被毒死,劉備清廉遭陷害)

14)怒鞭督郵(打風亂柳。極寫張飛之怒)p245~253 演義2回p15~16:張翼德怒鞭督郵

15)嶽南佳人(指白芙蓉女)p253~270 演義2回p16(以“三人往代州投劉恢。恢見玄德乃漢室宗親,留匿在家不題”一句敷衍而成。)

補:三英避難劉家莊,劉備月夜會佳人

16)故園一夜(故園。指劉家)p271~280

補:劉備回鄉探老母,劉母訓子立大誌

17)亂國之兆p280~290 演義2回p17~18:何國舅謀誅宦豎

18)何進被害(舞刀飛首。張讓舞刀,何進飛首)p291~305 演義2回p18~3回p24(何國舅傳檄召外兵,十常侍騙詔殺何進)

19)流螢彷徨(流螢喻逃難二帝)p306~317 演義3回p24~26(袁紹領兵殺閹宦,二帝遭劫走北邙)

20)虎將呂布(呂布)p318~326 演義3回p26~27: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21)寶馬赤兔(赤兔馬)p326~343 演義3回p27~4回p32:饋金珠李肅說呂布~廢漢帝陳留踐位

22)春園走獸(春園:皇宮;走獸:董卓)p344~356 演義4回p32~35(弑少帝董卓弄權,謀董卓王允設宴)

23)白麵郎曹操p356~368 演義4回p36:謀董賊孟德獻刀

卷二、群星卷(始於陳宮捉放曹,終於李、郭亂長安。第4~13回)

1)狼心之徒(指曹操)p369~384 演義4回p36~38(明大義陳宮隨曹操,行不義孟德殺伯奢)

改:陳宮因曹操貌美、不備而不忍殺,隨之回鄉。

2)南風勁起(南風:討董卓勢力)p384~400 演義5回p39~42: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3)江東之虎(指孫堅)p400~409 演義5回p42~43(鮑忠命喪華雄手,程普輕取胡軫命)

4)溫酒斬華雄(關羽一杯酒)p410~428 演義5回p43~45(祖茂換盔救孫堅,關羽溫酒斬華雄)

5)虎牢關大戰(虎牢關)p428~442 演義5回p46~48: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6)洛陽落日賦p443~464 演義6回p49~52:焚金闕董卓行凶

7)生死一川p464~476 演義6回p52(李儒用計破曹兵,曹洪拚死救孟德)

8)傳國玉璽(珠。名同卷七第29章)p476~491 演義6回p53~55:匿玉璽孫堅背約(第一冊終)

9)白馬將軍(指趙雲)p7~24 演義7回p56~59:袁紹磐河戰公孫

10)溯江而戰(溯江)p25~44 演義7回p59~62:孫堅跨江擊劉表

11)亂矢飛石(石)p45~53 演義7回p62~64(呂公依計突圍,孫堅葬身矢石)

12)牡丹亭夜話(牡丹亭)p54~66 演義8回p64~66(董卓驕橫殘暴,貂蟬知恩圖報)

改:王允愛貂蟬p59~61

13)傾國麗人(指貂蟬)p67~81 演義8回p66~69: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14)癡蝶窺鏡(癡蝶鏡。癡蝶:呂布)p81~93 演義8回p69~70(獻殷勤貂蟬巧離間,迷女色父子雙吃醋)

15)絕纓之會(指楚莊王絕纓之會)p93~108 演義8回p70~9回p73: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16)天落狂飆(天飆)p108~120 演義9回p73~75: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17)人膏油燈p121~138 演義9回p75~78(董卓伏誅士民稱賀;貂蟬自殺呂布覺悟)

補:貂蟬自殺,呂布覺悟p135~138

18)大權輾轉p139~150 演義9回p78~10回p85:犯長安李傕聽賈詡~勤王室馬騰舉義

19)秋雨時節(言曹父遇變之慘)p151~162 演義10回p85~11回p94:報父仇曹操興師~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20)死去活來(言曹操兩度反敗為勝)p163~190 演義11回p94~12回p102: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21)牛與飛蝗(飛蝗成災,曹呂罷兵;倒拖牛尾,許褚降曹)p191~208 演義12回p102~105:陶恭祖三讓徐州

22)愚兄賢弟(愚兄:呂布;賢弟:劉備)p208~222 演義12回p105~13回p109:曹孟德大戰呂布~(呂奉先敗投劉備)

23)二毒相攻(二毒:李傕、郭汜)p222~239 演義13回p109~111:李傕郭汜大交兵

卷三、草莽卷(始於李·郭交兵,終於呂布被困。第13~19回)

1)巫女之禍(巫女)p240~252 演義13回p111~114(李郭罷兵,楊奉救駕)

2)綠林行宮(綠林:A 盜匪,B 荊棘)p252~266 演義13回p114~117:楊奉董承雙救駕(董承救駕)

3)建安改元p267~282 演義14回p118~120(漢獻帝還都洛陽,曹孟德奉詔護駕)

4)金火交會(火星與金星)p282~297 演義14回120~123: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5)二虎竟食(二虎竟食之計)p297~307 演義14回p123~125(曹操假詔間劉備,玄德示書和奉先)

6)摔杯戒酒(摔杯戒酒之誓)p307~326 演義14回p125~128: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7)母、妻與友(母:劉備母;妻:劉備妻;友:張飛)p326~341 演義15回p129~130(失家小玄德不責兄弟,絕袁術奉先再聯劉備)

8)蛟龍入海(大江之魚。指孫策)p341~353 演義15回p129~132(孫伯符借兵渡江,周公瑾力薦二張)

9)神亭靈廟p353~362 演義15回p132~133(牛渚寨後周泰放火,神亭山頂孫策祭廟)

10)藝逢對手p362~371 演義15回p133~134:太史慈酣鬥小霸王(以一段敷衍成一章)

11)小霸王p372~380 演義15回p134~135(孫策霎時殺二將,伯符詐死得秣陵)

12)日晷之約(日晷)p381~392 演義15回p136(公瑾計捉太史慈,子義信守日晷約)

13)名醫華佗(名醫)p393~408 演義15回p137~140: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14)呂布解鬥(和平主義者)p409~424 演義16回p141~143:呂奉先射戟轅門

15)呂布嫁女(新娘)p425~440 演義16回p144~146(間呂布袁術提親,聽陳珪呂布翻悔)

補:貂禪事p428

16)盜馬山賊p441~449 演義16回p146~147(妝山賊張飛搶戰馬,棄小沛劉備走許都)

17)二胡夫人(指張濟妻鄒氏)p450~460 演義16回p147~148(劉備勢窮投曹操,孟德聞樂納鄒氏)

18)血染淯水(淯水紅)p461~475 演義16回p148~151:曹孟德敗師淯水

19)陳珪大夫(陳大夫)p476~487 演義16回p151~17回p153:袁公路大起七軍

(第二冊終)

20)加長帝冠(指袁術帝冠)p7~19 演義17回p153~155(陳大夫巧說韓暹,呂奉先大敗袁術)

21)仲秋荒天p19~27 演義17回p155~156:曹孟德會合三將

22)借首釋怨(空腹·飽腹)p28~37 演義17回p156~157(袁公路渡淮避銳,曹孟德借首釋怨)

23)夏季之役(望梅止渴·夏季之役)p37~52 演義17回p157~18回p161:賈文和料敵決勝

補:曹操論p38、47;

24)北地來客(指袁紹使者)p53~64 演義18回p161~162(郭嘉細說十勝敗,曹操決意征呂布)

25)天下一啖p64~84 演義18回p162~165:夏侯惇撥矢啖睛

26)黑風白雨p85~97 演義19回p166~168(劉安殺妻饗劉備,陳登設計陷呂布)

補:作者書評p90

27)陳登奇計(奇計)p97~113 演義19回p168~169:下邳城曹操鏖兵

卷四、臣道卷(始於呂布殞命,終於關羽別曹。第19~26回)

1)情理攻守(情:戀家;理:禦敵)p114~132 演義19回p170~172(戀妻小兵困下邳城,連袁術冒險嫁愛女)

2)戒酒破瓶(破瓶)p133~141 演義19回p172~173(曹孟德水淹下邳,呂奉先杖責侯成)

3)呂布殞命(白門樓始末)p141~154 演義19回p173~177:白門樓呂布殞命

4)許田打圍p154~168 演義20回p177~180:曹阿瞞許田打圍

5)玉帶密詔(縫密敕)p169~178 演義20回p180~182:董國舅內閣受詔

6)油情燈心(指燈花有情,燒玉帶顯出密詔)p179~196 演義20回p182~184(六忠臣共立義狀,馬太守又薦劉備)

7)雞鳴時分(雞啼)p197~202 演義21回p185~186(董國舅夜訪劉備,劉皇叔書名義狀)

8)煮酒論英雄(青梅煮酒論英雄)p203~215 演義21回p186~187(劉備種菜計韜晦,曹操煮酒會使君)

9)聞雷落箸(怯雷子)p215~227 演義21回p187~188:曹操煮酒論英雄

10)逃出樊籠p228~239 演義21回p188~190(公孫瓚兵敗身亡,劉玄德脫出樊籠)

11)偽帝末路p240~248 演義21回p190~191(劉玄德徐州探母,袁公路江亭喪命)

補:劉備探母p241~242

12)晨霧迷蒙(霧風)p249~254 演義21回p192~193:關公賺城斬車胄

13)一書十萬兵p255~263 演義22回p194~200(劉備登門求高士,鄭玄一書十萬兵)

14)丞相旗號p264~269 演義22回p200: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15)抓鬮出戰p269~278 演義22回p200~202:關張共擒王劉二將(關羽擒王忠)

16)不戰不和p279~290 演義22回p202~203:關張共擒王劉二將(張飛擒劉岱)

17)劍舌儒者(奇舌學人)p290~301 演義23回p204~207(聽賈詡張繡降曹操,麵丞相禰衡笑群臣)

18)擊鼓罵曹(擊鼓)p301~313 演義23回p207~208:禰正平裸衣罵賊

19)鸚鵡洲畔p314~322 演義23回p208~209(韓嵩使許都,黃祖斬禰衡)

20)太醫吉平p323~333 演義23回p209~210(憤曹賊董承染病,助國舅太醫獻計)

補:曹操評p323~324

21)美僮告密(美僮。指董承家奴秦慶童)p334~349 演義23回p210~212:吉太醫下毒遭刑

22)火乎人乎(言曹操之怒p353)p349~358 演義23回p212~24回p215:國賊行凶殺貴妃

23)“小兒病”患p358~364 演義24回p215~216(拒曹兵劉備求救袁紹,病幼子本初拒發救兵)

24)敗投冀州(劉備投冀州)p365~373 演義24回p216~218:皇叔敗走投袁紹

25)曹操之戀(戀人曹操。言曹操之愛關羽)p374~388 演義24回p218~25回p221: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26)大步臣道p389~400 演義25回p221~222(稟二嫂關羽降曹操,慕英雄孟德贈財賄)

補:糜夫人即白芙蓉事與劉母死事p392

27)破衣錦心p400~412 演義25回p222~224(舊袍罩新袍,關雲長不忘故主;賤人而貴畜,美髯公心係皇叔)

28)白馬之野p412~418 演義25回p224~225(袁紹發兵討國賊,顏良揮刀斬宋憲)

29)斬將報恩(報恩一隻手)p418~427 演義25回p225~226: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30)渡黃複仇(渡黃河)p428~433 演義25回p226~26回p227(失顏良袁紹欲斬劉備,渡黃河文醜再戰曹操)

31)燈花之兆p434~446 演義26回p227~229:袁本初敗兵折將(關羽斬文醜,劉備修書劄)

補:劉備評p444

32)皇叔音信(風信)p447~454 演義26回p229~231(征賊寇關雲長兵臨汝南,遇故人美髯公喜得兄信)

33)謝客牌p455~464 演義26回p231~233: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三冊終)

卷五、孔明卷(始於關羽千裏單行,終於劉備三顧茅廬。第27~37回)

1)千裏走單騎(關羽千裏行)p7~24 演義26回p233~27回p236: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2)五關斬六將(過五關)p25~40 演義27回p236~241: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3)不肖逆子p40~52 演義27回p241~28回p245(傳鈞旨曹操放關羽,感誠意雲長收周倉)

4)古城釋疑(古城窟)p53~64 演義28回p245~248:斬蔡陽兄弟釋疑

5)兄弟再會p65~80 演義28回p248~252:會古城主臣聚義

6)於吉仙人p80~94 演義29回p253~256:小霸王怒斬於吉

7)孫權繼立p94~112 演義29回p256~260:碧眼兒坐領江東

8)霹靂石車p112~129 演義29回p260~30回p266:戰官渡本初敗績

9)黃河倒卷p129~145 演義30回p266~271:劫烏巢孟德燒糧

補:曹操評p134

10)十麵埋伏p146~160 演義31回p272~276:曹操倉亭破本初

11)泥魚候時(泥魚)p161~172 演義31回p276~279:玄德荊州依劉表

補:關羽泥魚說p170

12)兄弟相殘p173~181 演義31回p279~32回p284:奪冀州袁尚爭鋒

13)邯鄲陷落(邯鄲。指冀州)p182~190 演義32回p284~288:決漳河許攸獻計

補:曹操施粥p187

14)野有賢人(指冀州賢士崔琰)p191~203 演義32回p288~33回p294:曹丕乘亂納甄氏

15)遼西·遼東p203~211 演義33回p294~297:郭嘉遺計定遼東

16)食客劉備(食客)p212~224 演義33回p297~34回p302: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17)躍馬過檀溪p224~235 演義34回p302~35回p306: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18)彈琴高士p236~247 演義35回p306~309:玄德南漳逢隱淪

19)吟嘯浪士p248~256 演義35回p309~311:單福新野遇英主

20)軍師妙算(軍師之鞭)p257~265 演義35回p311~36回p315:玄德用計襲樊城

21)徐母家書(徐庶與母)p266~277 演義36回p315~317(徐母怒斥曹操,程昱詐修家書)

22)去鳥之聲p277~289 演義36回p317~319:元直走馬薦諸葛

23)諸葛一族p289~305

補:孔明其人及其家族。

24)臥龍崗p305~314 演義36回p319~37回p322(感君情徐庶專訪孔明,怒子愚徐母痛責元直)

25)一顧茅廬(訪孔明)p315~329 演義37回p322~325:司馬徽再薦名士

26)大雪千丈p330~346 演義37回p325~329:劉玄德三顧茅廬(二顧)

27)開春大吉p346~355 演義38回p330~331(劉玄德三顧茅廬)

卷六、赤壁卷(始於孔明出山,終於孔明借風。第38~49回)

1)孔明出山p356~364 演義38回p332~333:定三分隆中決策

2)東吳名花p365~376 演義38回p334~335(拒質子孫權結怨曹操;詐許親徐氏智報夫仇)

3)銅鈴之聲p377~388 演義38回p335~338:戰長江孫氏報仇

4)蜂與世子(指春秋時代申生故事)p389~403 演義39回p339~342: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5)實戰第一課p404~421 演義39回p342~40回p346: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6)許都與荊州p422~433 演義40回p347~351:蔡夫人議獻荊州

補:作者歎p425~426

7)放棄新野p434~445 演義40回p351~354: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冊終)

8)難民大軍(亡流)p7~22 演義41回p355~359:劉玄德攜民渡江

9)主公妻小(母子草)p22~34 演義41回p359~362(劉備仁慈遭追襲,趙雲奮力救主母)

10)青寶劍(寶劍)p35~44 演義41回p362~363:趙子龍單騎救主

11)長阪橋p44~56 演義41回p364~42回p367: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補:曹操評p45~46

12)扁舟下東吳p56~67 演義42回p367~371: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13)舌戰群儒(舌戰)p68~82 演義43回p372~377:諸葛亮舌戰群儒

14)火中取栗(火中之栗)p83~98 演義43回p377~381:魯子敬力排眾議

15)醉計二花(二花:大小二喬)p99~116 演義44回p382~386:孔明用智激周瑜

16)決計破曹(大號令)p117~132 演義44回p386~389:孫權決計破曹操